返回第150章 将军的恩情【12】(1 / 2)江汉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150章 将军的恩情1/2】

对于这场辩经卢植与郑玄并没有当一回事儿。

即便是落入下风的郑玄也没有耿耿于怀,只是一笑了之。

毕竟到了他们这个年纪已经很难被言语说服了。

郑玄这次被卢植驳倒了,他也只会认为是自家对经义研究不深,而不是真的就因为一场辩经输了就改弦更张,信奉卢植的理念。

至于卢植亦是如此,甚至辩经结束后他便直接离开襄平城。

因为他收到辽山城传来的消息,有扶余部族东进,试图侵吞安东十二国的地界,这让卢植顿时没有了叙旧的心思。

要知道他刚刚在辽山城的安东都护府接受了安东十二国的拜见。

若是转眼就让扶余国给打脸了,那安东都护府颜面何在?

安东都护府本就新立,若是威信不立,那日后也别想羁縻安东诸国了!

相比于忙于政事的卢植,郑玄的生活就要乏味多了。

以往在北海国如何,眼下在辽东郡便如何。

每日不是注解典籍、研究经义,就是授课讲学。

当看到辽东百姓安居,学风浓郁的情况时,郑玄都觉得此乃王道乐土。

他没想到在青州战乱不断、百姓流离失所时,辽东竟是一片岁月静好。

如此鲜明的对比,让郑玄在和老友的书信中少不得感慨了一番。

一来二去,倒是令魏哲在关东士林的名声好上不少。

然而这两人虽然没有在意,但“郑卢辩经”一事却成了辽东盛事。

不对,准确的来说是整个幽州的文化盛事。

此事过后整个幽州上至士族、下至寒门的士子都开始前往辽东游学。

这让魏哲人手短缺的情况得到了大大缓解。

要知道来自青州移民并不是一次性的,而是一波接着一波。

尤其是在刘宏驾崩之后,青州的局势那是一日比一日糜烂。

以往魏哲还需要主动去青州接引流民,但现在只需要在辽东接收了。

没办法,魏哲在青州积累多年的名声让流民们早就对辽东闻名已久。

于是当实在活不下去的时候,用不着辽东接引,这些人便主动投奔而来。

毕竟青州人去辽东简直不要太方便,自上古三代时便有这习惯了。

随便用竹木扎一个木筏就能沿着海峡间一连串小岛划过来。

若是当真不要命了,那么抱着根木头游过来也不是不可以。

如此一来,青州移民的流入量自然大大增加,令魏哲的压力很大。

由于魏哲在辽东四郡大兴屯田,所以粮草倒不是问题。

主要是基层小吏的缺口太大,一度让魏哲只能扩编民屯规模。

不过现在好了,来自幽州的游学潮解了他的燃眉之急。

在这方面,大汉士子倒是比明清读书人强太多了。

除非是士族名门出身,否则大汉士子从来不会以担任小吏为耻。

要知道郑玄、陈寔等人年轻时便是从小吏做起,而后才有了日后成就。

所以对于那些出身寒素的学子来说,能当个小吏也是个不错的开始。

毕竟若是换做是在他们乡里,县中小吏也不是那么好做的。

也正是因为他们的存在,使得青州流民的安置一直未出过大错。

在国渊的统筹安排下,无数青州移民有条不紊的散布在辽东四郡。

虽然在辽东屯田开荒艰苦了些,但是勉强混个温饱还是没问题的。

至少相比于在青州时的流离失所,他们已经很满意现在的处境了。

然而怕什么来什么,魏哲这边刚解决了人手短缺的问题,辽东百姓的温饱便遇到了严峻的挑战!

……

八月甲戌日,襄平城外。

这日魏哲本来准备携妻子出城郊游,然而来到大梁水河畔才发现不对。

“伯远,我记得那处山头不是有个林子吗?怎么现在秃了?”

钟扈抬眼望去,当即回道:“应是流民砍伐所致。”

随即不等魏哲追问他便解释道:“青州流民俱知辽东冬日苦寒,故此屯田之余大多都会打些柴火以备过冬。”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