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41章 试探与交锋(2 / 2)江汉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袁氏欲欺君乎?”

只听得其声铿锵如金铁一般,声震瓦砾,在崇德殿回荡不断。

骠骑将军董重、左将军皇甫嵩、侍中马日磾、议郎蔡邕亦是慨然出列。只见左将军皇甫嵩一脸坦荡道:“先帝虽有小瑕,然近年来诛三韩、灭高句丽,实不当有此恶谥!”

此言一出,不少朝臣都忍不住暗自佩服皇甫嵩的节操。

在场的官员谁不知道,先帝在位的时候皇甫嵩屡遭猜忌。

然而在先帝的身后事上他竟然依旧能秉公直言,这实在令人佩服!

侍中马日磾紧随其后也眉头紧皱道:“灵】字太过,需再商榷!”

随即议郎蔡邕则面色庄重的朝帝座上的天子刘辩躬身一礼道:

“陛下,微臣以为刚】字或可。”

论博学广识,眼下殿中的朝臣可以说没人比得上蔡邕。

只见他无需查阅典籍便娓娓道来:

“《谥法曰:追补前过曰刚。取勤善以补过之意也!”

“同理,坚】字亦可!彰义掩过曰坚。明义以盖前过!”

见骠骑将军董重、左将军皇甫嵩、侍中马日磾、议郎蔡邕都站在卢植身后,一副同进同退的模样,袁隗顿时明白火候未到。

袁氏眼下虽然如日中天,但在朝堂上依旧还有敌人。

念及此处,袁隗面上倒是不动声色。

即便卢植方才对他无礼,袁隗此刻却依旧笑容谦和道:“卢侍中言重了,袁氏岂敢欺君,此人既然信口胡言,贬出去便是了。”

此言一出,方才还一脸正义的侍御史平旭顿时面色惨白。

但即便如此,他还是哆嗦着主动拜下谢罪。

没办法,想要博个前途远大自然就得冒风险,这本就是官场上的潜规则。

作为试探的棋子,平旭本就是这个作用的。

于是待处理完平旭之后,袁隗方才转头朝新帝躬身一礼道:

“陛下,老臣觉得莫不如用思】字如何?”

闻听此言,即便是董重、皇甫嵩、马日磾、蔡邕等人都没话说。

《谥法有云:

道德纯一曰思;

外内思索曰思;

谋虑不愆曰思;

追悔前过曰思;

虽然在《谥法里面思】只是一个平谥,但算平谥里面的上等了。

卢植等人之所以反对上灵】字为谥号,不是想要为先帝刘宏争取一个美谥,而是想要尽君臣之义,为先帝求一个公正!

先帝若是无功也就罢了,如今既然有功绩那便该就事论事。

就这样,刘宏的谥号总算是定下了——孝思皇帝!

而在太傅袁隗三言两语之间,便又博得朝堂一片称赞。

至于刚才的些许插曲已无人在意,传出去外间也只会说他人在诽谤袁氏。

元骏也没有干这种吃力不讨好的事情。

不过下朝之后,趁着夜色他还是悄悄的拜访了卢植、蔡邕等人。

……

且不说崇德殿中如何诡谲多变。

但随着先帝盖棺定论,新帝继位大统,一切看似终于恢复了正轨。

于是很快关于辽东的奏疏,便成为尚书台首先要处理的头等大事儿。

由于担任太尉的幽州牧刘虞尚且远在千里之外,是故当下洛阳只有两位三公,即司空刘弘、司徒丁宫。

但不知道为何,昨晚司徒丁宫忽然偶感风寒,不能理事。司空刘弘亦是不慎伤到足脚,不良于行。

结果议事堂就成了这幅模样——即太傅袁隗与大将军何进同居上首。

毕竟昨日新帝诏书都说了,令太傅袁隗与大将军何进共录尚书事!

然而即便这个条件是自己亲口答应的,可是当何进与袁隗这个老狐狸同处一室时他还是有点后悔,当初真不应该这么大方。

中人之姿的何进有时候连袁隗的潜台词都听不懂。

若不是幕僚私下里暗自提醒,他甚至都没有发现这一点。

所以虽然才共事一天,但何进便决定日后独自在大将军府办公。

如此一来他便可以集思广益,不用再独自面对袁隗。

只是想归这么想,今日的政事还是要处理的。

然而当何进打开魏哲呈交尚书台的详细奏疏后,顿时忍不住皱起眉头。

“请立安东都护府,羁縻辽东十四国?”

看着这个陌生的名字,何进一时有些犹豫不决。

相比之下袁隗则一眼看出了魏哲的意思,忍不住微微颔首。

话说魏哲在攻下丸山城后,由于消息不畅他并不知道天子刘宏已经驾崩的消息,于是急着报捷他并没有急着撤军,而是在国内城中便写好了奏疏。

关于高句丽的战后安排,魏哲其实已经思虑良久。

高男武和高句丽权贵高层虽然这回被他一扫而空了,但并不代表高句丽就此灭亡,魏哲就可以高枕无忧了。

高句丽到底还是存在了两百多年,基本的国家共识还是有的。

若是朝堂直接在高句丽设立郡县,或者设立属国,那么过不了几年估计就会有人造反了。

利益受损的,野心勃勃的,甚至单纯心怀故国都有可能。

如此一来,高句丽说不准就会成为辽东的泥潭,将魏哲牵制其中。

所以魏哲在思量了后世历朝历代的辽东政策之后,最终决定根据当前辽东的局势,建议朝堂依西域都护府之例,请设安东都护府,管辖辽东诸国。

要知道如今的高句丽可以说是一盘散沙,各路高句丽义军为了能博一个国主之位,对魏哲可以说是无底线的跪舔。

魏哲能在丸山城下坚持如此之久,也多亏了这些人在地方的搜刮。

所以在大战结束后,魏哲与戏志才经过一番筛选最终挑中了十二个跪舔最为卖力,也有一定实力压制住下面的幸运儿。

于是本来地域千里的高句丽国彻底消失不见,只剩下矗立在高句丽遗体上的东牟山国、完山国、首若国、河西国、熊川国、高台国、鸡西国、东震国、黑水国。

对了,东沃沮的三路起义军都想自号沃沮国。

但魏哲觉得很不好。

若是多了一个沃沮国,说不定日后南沃沮与北沃沮会渐渐统一了。

魏哲思量再三,便以公平的名义否定了此名,转而分东沃沮地为三,各称滨海国、鹫岩国、临溟国。

如此,高句丽国灭,安东十二国立。

一开始某些高句丽遗民或许会试图反抗这种趋势,但这种事情就不需要魏哲操心了,他忠诚的高句丽仆从军自然会出手。

因为他们的利益现在是和汉庭绑在一起的,这和族群无关。

只要渡过了最开始的躁动期,那么时日一久也就没什么高句丽人了。

即便没有汉人移民掺杂进去,一代人过去后也照样能消灭高句丽共识。

这已经是魏哲绞尽脑汁能想到的最好的方案了。

然而魏哲的用心袁隗虽然看懂了,何进却没有看出此策背后的深意……

(本章完)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