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226章 猴子哪有不喜欢棍子的(1 / 2)青菜和鱼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禹返回部落后,先与父亲给他定好的妻子成了亲,然后便准备出发治水。

就在此时,舜遣来的使臣伯益和后稷到了,他们奉舜的命令,和禹一起治水,协助其工作。

于是禹在成亲的第四日,便离开了家,毅然踏上艰难的治水之路。

禹引领着伯益、后稷和一批助手,翻山越岭,风餐露宿,足迹遍及当时中原大地之山川河岳、穷乡僻壤,乃至人迹罕至之处,沿途目睹无数人族在洪水中苦苦挣扎。

禹每到一处都会尽自己所能救助当地百姓,然后左手执准绳,右手持规,所至之处皆仔细丈量。

这日,禹如之前那般丈量当地的洪水深度,却因规的长度不够,而无法得到准确的数据。

禹想了想直接跳入洪水之中,再用法力将自身变大,以身体为尺。

这一幕,恰好被在人族游历救助凡人的玄都看到了。

玄都辅助过少昊,自然能看出来禹身上也是有五帝气运的,可人族五帝已经有五位了,难道还会出现第六位吗?

想到这儿玄都对禹来了兴趣,他化作一个老者走到了禹的面前。

“老人家,您怎么在这里?洪水这么大,您还是赶快回来吧!”禹见到玄都后连忙说道。

“我是看有人掉进水里了,想着帮上一帮,这才过来的,没想到竟是遇到了仙人。”说着玄都装出了一副要跪拜的样子。

禹见状连忙扶住了老者一脸无奈的说道:“老先生折煞我了,我哪是什么仙人,不过是学过一些道法罢了。”

“原来如此,那你刚刚跳入水中又是为何?”

禹笑了笑道:“我是为了测量洪水的深度。”

“测量洪水的深度?恕老朽愚钝,不太明白先生此举到底意欲何为。”

“先人治水多以堵截之法,水无孔不入,能堵住一时,却堵不住一世,在我看来堵不如疏,所以我总结了先人治水失败之教训,创一种疏导治水之新法,其要旨在于疏通水道,使水得以顺畅东流入海。

而想要疏通水道就要先明确各地洪水的深度才好依照不同地区的洪水,制定不同的疏通之法。”

听完禹的话,玄都眼前一亮,此法听起来确实比堵截之法更加适合此时的人族。

于是玄都便决定帮一帮禹,他和禹辞别之后便返回了太清天兜率宫,求老子出手帮忙炼制一个可大可小,能测量江海湖泊深度的尺子。

老子掐指一算便知玄都要此物是做何用了,于是老子以六丁神火煅烧九转镔铁九九八十一天,炼制出了一根铁棒。

这铁棒,棒身黝黑,散发着神秘的气息,老子将铁棒抛给玄都然后说道:“此棒乃是为师将九转镔铁炼制九九八十一天之后打造而成的,重一万三千五百斤,可大可小,丈量江海湖泊不成问题。

然此棒颇具灵性,跳脱多变,灵气未消,恐怕禹难以驾驭,须有先天灵物方可镇压!

玄都你若是想将此棒赠予禹,需自己去寻那先天灵物。”说完老子挥了挥手便将玄都和铁棒一起扔出了兜率宫。

玄都抱着铁棒沉思片刻后,想到了该去找谁,他直接撕裂虚空,来到了人间界的入口,穿过入口进入人间界后,玄都躬身行礼朗声道:“人族玄都求见圣母娘娘。”

玄都话音刚落,只觉周遭空间变幻,下一秒他便出现在了女娲面前。

“玄都见过圣母娘娘。”

“不必多礼,你的来意吾已知晓。”

“圣母娘娘神机妙算,还请娘娘助人族一臂之力。”说完玄都就将铁棒取出恭敬的呈了上去。

女娲心念一动,之前造人时使用的葫芦藤便出现在了她的手中,女娲取了葫芦藤一小部分,分作两段,化为两根仙藤箍子套在镔铁棒两端。

仙藤之上符文闪烁,灵力流转,恰好能镇住此棒,至此镔铁棒算是最终成形,铁棒之上自动浮现出了五个先天神文,其名为“定海神针铁”。

玄都怕普通人族中人不知此棒的厉害,随意触碰可能会引起不必要的损伤,遂又在铁棒之上补上七字:一万三千五百斤。

随后玄都拿着定海神针铁又去了一趟人族,将此棒交给了禹。

禹得了定海神针铁后激动之情溢于言表,赶忙拜谢道:“多谢仙人赠宝,有此神器相助,禹定能治水成功,拯救万民。”

玄都笑着点了点头道:“你能将洪水治理好便是对我最大的感谢了。”

说完玄都的身影便消失不见了。

禹得了定海神针铁后信心更足了,此后禹遇人力难以清除之巨石大山,手持开山神斧,神威大展,劈山开路,畅通无阻。

沿途妖魔鬼怪,打得过的顺手除去,力不能敌的自有截教仙人出手襄助。

禹每至一处需治理之所,便往各个部落发动群众施工。

每当水利工程开启,他皆与民众一同劳作,挖山掘石,披星戴月。

禹治水,曾三过家门而不入,在第一次治水路过自家,闻小孩啼哭,那时他的妻子涂山氏刚为他诞下一子。

禹心中自是无比渴望想见到自己的妻子和孩子,但一思及治水任务之艰巨,只得向家中那茅屋深施一礼,眼中噙泪,骑马飞奔而去。

之后禹依据山川地理情形,将国家划分为九个州,即:冀州、青州、徐州、兖州、扬州、梁州、豫州、雍州、荆州。

他的治水方法乃是将整个国家的山水视作一体来治理,他先整治九州之土地,该疏通者疏通,该平整者平整,使大量之地化为肥沃良田。

而后他治理山脉,经他治理之山有岐山、荆山、雷首山、太岳山、太行山、王挝山、常山、砥柱山、碣石山、太华山、大别山等。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