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8章 道不同不相为谋
李善长这个客人如期而至,他似乎根本不在乎自己是不是恶客,也不在乎自己是不是受欢迎。
这么些年身居高位,即使是徐达、常遇春等人都是对他礼敬有加。
好在这一次他没有带着唐胜宗一起过来,要不然马寻真要考虑闭门谢客,或者干脆坐下后就端茶送客了。
“国舅。”李善长一副惭愧、内疚的样子,“连累你被陛下责罚,老朽心中难安,特来请罪。”
马寻装作不懂的说道,“李相言重了,这点小事用不着负荆请罪。”
李善长愣了一下,我只是登门表示歉意,没说是负荆请罪啊!
不过转瞬之间他也没多想,以前朱元璋喜欢乱用典故。
那么马寻现在大概率也是装文化人,也在乱用典故,毕竟这不是正统的读书人。
马寻有些失望,因为李善长含糊着就将‘负荆请罪’的事情揭过去了,这哪里是来道歉的,这就是来跑关系的。
虽然不喜欢这个客人,但是表面的客套还是需要有一些。
接过徐蛾端来的茶,李善长叹气说道,“国舅想必也知道大明初立,各种各样的事情实在太多。”
马寻不明白李善长说这些做什么,只能顺着话回答,“这倒也是,现在百废待兴,也该与民休养生息、恢复国力。”
“这谈何容易!”李善长更加忧心忡忡的说道,“北边的鞑子未灭,随时可能南下。西南的明夏、梁王以及段氏,辽东的纳哈出等,这也都不能不妨。”
大明现在兵强马壮,可是绝对不能认为已经天下太平,周边还有不少敌对势力呢。
马寻就安慰说道,“虽说还有些残敌,只是朝廷兵强马壮,顷刻间也就能灭之。”
这么说自然是比较乐观了,可是这也是朝廷上下普遍的观点。
十几年来的南征北战,强敌已经尽数覆灭,大明的文武百官比较乐观也是正常。
李善长就忧心说道,“陛下结合唐宋元之经验,以卫所为军伍根本。卫所屯田,现在又以盐、茶为中介,召募商人输纳军粮、马匹等物资入山西、边塞之地。”
李善长说的这些就是开中法,也是今年刚刚施行。
单纯以朝廷的力量运输粮食等去边塞损耗太大,还是召就近的商贾运粮,然后换取盐引到指定地方销售。
这样的做法就是让朝廷少了一定的负担,而商人们也有利可图。
李善长更是愁眉苦脸的说道,“虽然现在军队基本能自给自足,可是国库空虚,老朽每每想起此事就彻夜难眠。”
这话也基本符合事实,朱元璋最骄傲的事情就是卫所制,军队屯田等基本上可以保证自给自足。
这种吸取了历史上屯田经验的寓兵于农,也让朱元璋骄傲的喊出‘吾养兵百万,不费百姓一粒米’。
马寻静待下文,想要知道李善长还会说些什么。
李善长就开口说道,“国库空虚,现在多半是以江南等地的赋税为主,国舅想必也明白。”
马寻就点头了,很多人都说朱元璋对江南地区征收重税是在报复这边的百姓当初支持张士诚。
可是实际情况就是朱元璋根本没有其他的选择,卫所制是让军粮看似不用操心,但是军饷等还是要给。
另一方面就是百官的俸禄、一系列的重大工程等,这也都是需要钱。
如今的大明,也只能是在江南等地征收赋税,其他的地方根本就不要有什么指望了。
淮河以北基本上就比较荒芜了,两广以及福建地区现如今谈不上富裕,也没多少良田等。
而湖广等地现在也不是‘湖广熟天下足’,那需要等到明朝的中后期才有这样的趋势。
朝廷现在还没有来得及做人口统计等,但是大致的情况就是从元末的八千五百万人口,到现在只有将近五千万人了。
现在也是在大量的将元朝时的牧场重新改为良田等,不过这也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做好的事情。
眼看李善长扯了许久,马寻问道,“李相,要说济世安民的事情,我实在是不太懂。”
李善长循循善诱的说道,“国舅此言不妥,国舅深知民间疾苦,也是一直心怀天下。老朽觉得国舅若是辅佐陛下,必能成为一代良相、青史留名!”
青史留名?
不得不说这是一个巨大的诱惑,尤其是‘良相’,这必然是会在历史上有着浓墨重彩的一笔,真的很难有人抵挡住这样的诱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