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时空方式的叙事手法,其中的典范作品为美国现代科幻之父,罗伯特·安森·海因莱茵的《进入盛夏之门》,电影则首推史蒂文·斯皮尔伯格的《回到未来》。
这类将时空概念改变,让主人公来回穿梭于各个时代的,在如今的日本文坛还十分少见。
你想用人物穿梭时空来做写作锚点,这无可厚非,是一个很不错的想法。
但我认为,如果把这个概念改成‘穿越时空的不是人,而是书信’,也许会更加有意思。”
北川秀拿着书稿,一字一句地和东野圭吾解释道。
这种时空穿梭类的故事在10年后已经是烂大街的玩意儿,不过现在是1998年,即便是文娱行业相对发达的欧美,也很少有创作者涉及到这个概念。
日本国内就更不用说了。
这也是北川秀挑选《解忧杂货店》的原因之一。
不过东野圭吾最初听完这个创意后,想的是让主人公们穿梭时空,类似《夏洛特烦恼》那种模板。
但熟悉这一题材的北川秀更倾向于用韩国电影《触不到的恋人》里的那种模式——
主人公们用书信和过去未来交流,而非本人穿梭。
因为《解忧杂货店》的故事是以一个个单元剧的形式呈现给读者的,人物繁多,故事线复杂,如果再让他们进行时空穿梭,则会导致整体写作难度巨幅上涨,剧情看起来也会非常凌乱。
“用书信的方式来替代人物穿梭么.”
东野圭吾仔细思索了一下,发现北川老师说的方法好像更加适用,随后又快速在脑海里过了一遍剧情,愕然发现故事性流畅了许多,很多不好处理的细节问题也迎刃而解了!
“没错。”
北川秀点了点头,很满意他的悟性和理解力。
东野圭吾本身就是一个实力很不错的家,所以只要稍微一指点,他就能展现出“孺子可教”的特性。
“这本《解忧杂货店》和你以往写的推理不同。
里面既没有罪案,也没有侦探,而是以人与人之间的羁绊为主题。
它的色调偏暖,主题乐观扬善,以爱和家庭为核心。
所以它的故事内核完全够用,总体会更偏向纯文学,对你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题材已经是挑战了,就不要再在写法上人为的给自己增添难度了。”
北川秀熟读了好多遍《解忧杂货店》,基本上他那个年纪的隔壁纯文学读者,都避不开这本在亚马逊中国杀疯了的治愈系纯文学。
因此他比谁都清楚,该怎么更好的把这本书复刻过来。
而且东野圭吾本来就是它的原作者,和它一定有极强的契合度。
“我明白了,北川老师!所以这也是您让我采用倒叙的方式来写作的原因吧。”
东野圭吾恍然大悟。
北川秀笑得更灿烂了:“是的。倒叙不仅能降低你写这本书的难度,还能提前把高潮展现给读者们看,一举两得的事为什么不去做呢?”
“您说的对!我马上就按照您的要求再修改一遍!”
东野圭吾只觉得面前端坐的北川秀犹如一座仰望不到头的高山,不断在为他照亮前行的道路,激励着他继续往前走。
之前多次尝试纯文学失败后的沮丧感和气馁感顿时消散一空,他觉得自己又行了!
“等等,东野桑。工作也要劳逸结合的嘛,先一起看完今天的热点新闻吧。
时常更新我们的信息库,对写作也是一件有帮助的事。”
北川秀刚点开了雅虎日本论坛,准备通过它了解一下最近的时事新闻。
目前大部分日本人还是通过电视新闻、报纸等传统媒介来了解国家大事以及时事热点,但这些媒介的新闻传播速度有一定的延迟性,等你看到时,大概率事情都发生超过一周了。
得益于北川网络等新崛起的互联网公司的发展,现在日本国内的互联网发展速度比原历史稍微迅猛一些,很多东西都提前出现了。
比如门户网和雅虎日本首页的热搜排行榜,这东西就和后世隔壁的微博热搜一样,十分受网民们的喜爱。
只不过现在的热搜排行榜还没有大批量买榜买量的现象,新闻热度比较真实,可供参考性也很高。
“是!”
东野圭吾便搬了一条小板凳,乖巧地坐在了北川秀身边,和他一起看着今天的雅虎日本热搜排行榜。
高居榜首的新闻自然还是《半泽直树》第一部的完结。
这部以银行金融业故事为蓝本,舞台放置在千禧年后日本的大众文学现在就是当之无愧的“界no.1”。
尤其是里有关银行业变化、未来日本国发展,以及千禧年后各种社会现状的预言在一步步被证实后,热度被越炒越高,连带着《大众》的销量都快突破天际了。
排在第二位的新闻则是新首相小渊惠三上台后实施的一系列实政措施。
和桥本龙太郎竭力保护财团利益,甚至通过增加消费税等行为掠夺国民资产来挽救国家经济的政策不同。
小渊惠三采用了明快的态度来处理国家的经济问题。
他在这个月成功赢得国会的批准,对那些持有大量呆账的银行进行纾困,大力削减了它们的所得税并增加支出。
这位“平成大叔”用实际行动告诉了所有人,他不站在财团那边,也不站在上流社会阵营,他只关心国家经济情况和民众的生活状态。
他只干实事,不玩虚的。
在8月11日,小渊惠三还在众议院就“历史认识”问题回答议员质询时表示,日本国将在1995年村山富士首相谈话精神的基础上发展同有关国家的关系。
这个有关国家是谁,“历史认识”问题是什么,不言而喻。
正是因为接连几任首相都比较重视那个“历史问题”,所以90年代,日本国和隔壁渐渐进入了外交蜜月期。
就是这个节点,大量的日本文学作品、动漫游戏作品开始进入隔壁的市场,这些作品在千禧年后慢慢成了隔壁8090后的童年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