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绍庭心中不由疑惑起来,对严世蕃也多了几分敬佩。毕竟世人皆知,小阁老那是一个十足的官迷,最爱操弄权柄。
如今他却摆明了要辞官而去。
与过去相比,实在是大相径庭。
便是朱载坖也是目光一震,严世蕃说的话是真是假,他还是能听得出来的。
可严世蕃真的要辞去刑部尚书一职。
这实在是太过突然了些。
一时间,朱载坖面露犹豫。
严世蕃却是默不作声,昂首挺胸,眼神坚定。
似乎今天这官若是辞不掉的话,他就长跪不起了。
终于。
在好一阵沉默之后。
胡宗宪忽然开口道:“陛下,严尚书能有此志,足以说明严家满门忠良。如今朝中虽正值用人之际,然严尚书忠良之心也不可无视。一门两尚书,亦如严尚书所言我朝唯有。为免忠良遭小人无故攻讦,为全皇上和严尚书君臣相宜,臣以为陛下当准严尚书所请。”
严世蕃当即面露笑容,侧目拱手,朝着胡宗宪一礼:“胡阁老英明慧眼。”
朱载坖脸上愈发犹豫起来,他再次目光扫视在场众人,似乎是希望有人能帮自己解决这个问题。
旋即。
赵贞吉也走出躬身作揖:“严尚书不愿做小人诬蔑之权臣,欲全皇上圣明君主之名,此乃臣子爱护君上之心,皇上亦当全臣子尽忠之意。此事一过,皇上和严尚书君臣相宜,自当传遍天下,载于史册,皇上当予严尚书青史留名的机会。”
殿内发出一阵轻笑声。
众人无不是含笑看向赵贞吉,轻轻点头。
要不怎么说,赵贞吉赵阁老是朝中最会说话的那个人。
这话说的属实漂亮。
开着玩笑的就给严世蕃提供了一个必须辞官的理由。
也给了皇帝一个必须点头同意的原因。
朱载坖微微张嘴,可还是有些犹豫。
高拱这时候忽然出声说道:“严尚书忠君之心,天日可鉴。然陛下爱才之心,亦天下皆知。皇上不如允严尚书辞去刑部尚书一职,另下旨意,于朝中另选官职于严尚书。”
严世蕃辞去刑部尚书,不管他是出于何种目的,但一个刑部尚书的位置自然就空出来了,只要自己运作一二,自然可以让属于自己一系的一大批人依次进官。
朱载坖手指不断的揉搓着佩戴的扳指,眉头皱紧。
在众人目光等待中。
半响后。
朱载坖才缓缓开口:“严卿忠良,天地可鉴,朕不可不赏,即日起加太子太傅衔,转任国子监祭酒。”
说完后。
他也不给众人开口的机会,而是抬头看向高拱,面带笑容:“高师傅以为,朕如此安排,是否妥当?”
高拱身子微微一动。
这可是皇帝登极之后,罕见少有的几次称呼自己为高师傅了。
高拱脸上露出一抹笑容,犹豫半响后才点头道:“皇上圣心裁允,公正无比。”
严世蕃则是松了一口气。
只要自己不是刑部尚书就行。
他当即叩首领旨谢恩。
高拱却是默默的看了皇帝一眼。
太子太傅是东宫太子辅臣三师三少之一,从一品的官衔,属于尊荣。而国子监祭酒则只是从四品的官职,管理的也不过是监学生。
但有一点他却是想了起来。
已经施行好几年的待官生保送制的选拔权,还在国子监祭酒手上。
而这几年,随着越来越多的举人、秀才通过待官生制度进入地方官府,国子监也渐渐有了小吏部之称。
让严世蕃去国子监,也可以看得出来皇帝对严家已经是宠信不减。
不过高拱即便是想到了这些,也没有打算出口阻止。
就算国子监有小吏部之称,可说到底也不是真正的吏部。
而严世蕃辞去刑部尚书一职,自己就可以安排手下人接手刑部,还可以顺带着让一批人依次进官。
算起来,这才是自己现在最需要的。
此事一过。
文华殿内的气氛也变得正常起来。
既然是为了商讨新边之事,随后在场众人自然是围绕着河套、阴山两镇展开讨论。
诸如该驻军多少,该设府县多少,阴山以北长城和六镇城、卫城该划分几年去建设,都需要详细讨论。
但总体上来说,这些问题基本没有需要争论的地方,最多就是在用人上各方都想要安插属于自己一系的人过去。
但人事安排都要等到后面才会处理。
直到皇帝被蒙古人进献天可汗的消息传到宫外,北京城里掀起第二轮烟鞭炮欢庆,众人这才退出文华殿。
走在出宫的路上。
严绍庭总是好奇的看向走在前面的严世蕃的背影。
他很好奇,到底是因为什么原因,能让对方舍得辞去刑部尚书的官职。
等父子俩走出皇城。
严世蕃登上等候在宫门外的马车上后,这才微微一笑:“四个字。”
严绍庭面露疑惑。
不知道严世蕃为何忽然这样说,而他要说的四个字又是什么。
严世蕃却是双眼闪亮,上下打量着跟随自己走进马车的大儿子,脸上的笑容越来越浓郁,还不时的点着头。
等到马车动了起来后。
严世蕃这才从放在马车上的书匣子里取出一本春秋翻阅起来,而他也缓缓开口出声。
“过犹不及。”
严绍庭心中一动,眉头却紧紧皱起。
这就是严世蕃要说的那四个字,而他也彻底明白了对方辞官的原因。
这是在给自己让路。
在给自己铺路!
代价就是他严世蕃,从嘉靖朝开始在大明便有着小阁老之称的男人,辞去刑部尚书官职。
一时间,严绍庭竟然不知道自己该如何开口。
严世蕃却只是笑着摇了摇头,继续低头翻阅春秋。
…………
月票月票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