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34章 爱民如子朱元璋?(2 / 2)玩蛇怪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一是大明江山。

第二才是马皇后和朱标。

第三则是其他子嗣。

毕竟连马皇后和朱标的劝说都不听,非要大肆屠戮功臣以维护统治就足以看出这一点来。并且根据朱元璋自己所著的《御制纪非录记载,他的那些儿子大半都在封地为所欲为,残忍对待百姓。

结果朱元璋要么只是训斥,要么只是把犯法的藩王剃掉头发,根本没有什么严重的惩罚。

可见他的儿子比那些百姓重要得多。

哪怕史书里多次记载朱元璋重视百姓的言论,也呵斥子嗣要善待百姓。

然而论迹不论心,嘴上说要重视百姓,实际上却对百姓极为残忍暴虐,难免有些言行不一。

说句不好听的话,也就是朱云峰对他有价值,能对朱元璋看重的大明江山这件事上起到挽救大明未来灭亡命运的关键作用。

否则的话,一个朱家二十多代后裔,没有任何感情的子孙,说杀也就杀了。

毕竟连跟随他多年的亲外甥李文忠都差点难逃一劫,若不是被马皇后保住,恐怕早就死在了朱元璋的屠刀之下,更何况朱云峰这个后人呢?

“所以这就是我要说的老朱家灭亡的真正根源啊。”

朱云峰长叹了一口气。

“怎地?”

朱元璋冷笑道:“死几个百姓老朱家就没了?大明就灭了?那么多藩王兵权在手,又有何惧?”

朱云峰摇摇头道:“错了,真的错了,我想说的是,表面上看分封制最差的结果也就是导致八王之乱一类,但里面的深层次逻辑其实是让各地藩王失去了对大明的归属感,一旦大明陷入到危难之际,这些人根本不会认为大明江山有自己的一份责任,从而眼睁睁地看着大明灭亡。”

“何意?”

朱标看情况不对,连忙打岔询问,试图分散朱元璋的注意力。

“其实正如我之前一直强调的,老祖宗初期的制度初衷都是好的,而且有利于国家统治,只是后来才变得坏政策,可老祖宗太暴躁了,一直忽略我这句话。”

“正如分封藩王,边塞分封,有利于发展人口,恢复经济。因为北方当时凋零,让塞王扎根当地,建设当地,就像建设兵团一样。”

“并且塞王平时能够调动的兵权很少,只有战时才能调动主力大军,即可以御敌于国门之外,边塞诸王也可以相互制衡,相互支援。”

“他们的经济也需要朝廷援助,兵马也归朝廷管理,治下的人口也远远少于朝廷所在的南方。”

“可以说,老祖宗的藩王制度设计,藩王一直在皇帝的掌控之下,说包围燕王府,就包围;有人带头清君侧,没人跟着起哄凑热闹,民心在朝廷,是相当完整的一套体系。”

朱云峰还是非常客观地分析,没有继续贬低,而是先说说分封藩王的好处。

这一点还是毋庸置疑的,老朱在最初设计藩王体系的时候,就已经考虑到了藩王造反的事,因此中央朝廷对边塞的掌控能力还是很强。

“那既然如此,为何又说分封藩王是错误的呢?”

朱标皱眉问道。

“这个问题更简单,老祖宗刚设立的时候,藩王们并不强,而且有老祖宗镇压,藩王们自然翻不起什么风浪。”

“但随着时间推移,藩王们在当地经营,依靠个人威望掌握巨大的权柄,老祖宗离世后,藩王变得越来越强,兵马就越来越充足,让中央产生了极大的不安全感。”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二祖,网上有人说二祖起兵就八百人,实际上有四五万左右,之后又迅速扩增到了十万人。当时朱允炆派人包围燕王府,准备抓二祖,二祖一声令下,北平城的守军全部听从二祖调遣,瞬息间就占据了北平,拥众数万大军。”

“说句实话,很多人都说朱允炆蠢在削藩太急,把二祖逼反,但实际上那已经是削藩最好的时机。因为如果再过几年,鬼知道边塞诸王能拥有多少大军?”

“也就是靠着老祖宗刚刚离世,虎死余威在,震慑住了其余诸王,只有二祖一个人造反,要是再拖几年,恐怕又是个八王之乱。”

“随后的事情你们也知道了,二祖靖难,屡战屡胜,兵马也越打越多,南下最终攻破应天府,成为了皇帝。”

朱云峰双手一摊道:“在这个过程当中,其余藩王全都拥兵自重,冷眼旁观,没有人支援朱允炆,但也没有人帮二祖,也算侧面体现了老祖宗分封制的先进性,奈何朱允炆削藩人心皆失,以至于成为众矢之的,可换你们想想,藩王势力越来越大,你们也会心急。只能说,老祖宗设立这个制度,藩王变得尾大不掉也是个事实,站在中央的角度考虑,自然是个失败的政策。”

归根到底,老朱设立边塞藩王初衷很好,而且极大地帮助了北方人口、生产和经济的恢复。

但也正是随着时间推移,北方人口生产经济等各方面恢复,藩王的实力就越来越强,毕竟藩王镇守当地几十年,哪怕有所谓非战时不能调兵的限制,可个人威望摆在那。

就以朱允炆上位初的时间点为例,朱棣能够迅速把北平周边所有大军掌握,一夜之间拥有四五万大军。

其余藩王可能没有朱棣那么多,但两三万应该有。

这样九大塞王联合起来,就有二三十万军队,朱允炆心里不慌肯定是假的。再让他们发展个十几年,军队数量将会更多,那还得了?

所以削藩是必然之势,不管谁在朱允炆那个位置,都得考虑这个问题。

“唔,确实有理。”

朱标思索之后,微微点头,不得不承认这是事实,但他又有疑惑道:“那为何说藩王离心离德呢?”

“这个更简单了,正如我刚才所言,随着时间推移,藩王会越来越强,中央朝廷会越来越担心,那么势必就只能削藩,这一点二祖上位后就是如此。”

朱云峰说道:“只是削藩之后,又该如何对待宗室?二祖的办法就是养着他们,拿国家的钱养着一群蛀虫,如此长久以往,离心离德。”

“我们回看明末历史,国家到了灭亡之际,只有极少数藩王愿意出钱出力帮崇祯,大部分藩王都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福王朱常洵家财万贯,豪宅田地无数,崇祯十三年李自成进攻洛阳,当时的洛阳巡抚和南京兵部尚书急忙来到福王府上,苦苦哀求富甲天下的福王能够拿出一部分钱作为军饷。”

“朱常洵拒绝,饿着肚子守城的明军士兵愤怒的说,福王富有天下,却不肯拿出一丝一毫给我们填饱肚子。于是愤然打开城门,福王被李自成斩杀。”

“蜀王朱至澍富甲天下,刚开始还能拿点钱犒赏守军,但四川巡抚刘之勃劝他把家财拿出来招募人手守城,却被他严词拒绝。”

“结果成都被张献忠攻破,家产全都被张献忠夺走,要钱不要命的下场就是钱和命都保不住。”

“之后几年的时间里,李自成和张献忠的军饷开支基本上就来源于福王府和蜀王府。如果这笔钱交给朝廷,又怎么可能灭不了流寇呢?”

“而且明末本就混乱,官员腐败无能,加上天灾人祸,朝廷没有银子,还得钱养那么多米虫,更加加大了国库的开支,可以说分封制度是导致大明灭亡的根源之一!”

他看着朱元璋,认真地说道:“分封制让藩王与中央皇权离心离德,让被分封地的官员百姓卫所士兵与大明离心离德,而日益庞大的赡养藩王开支又严重拖垮了财政,老祖宗您自己说说,这分封制是不是开历史倒车,是不是祸害了大明江山?现在您还觉得自己没有错吗?”

“哼。”

朱元璋冷哼一声道:“都是你的一面之词罢了。”

死鸭子嘴硬。

朱云峰腹诽了一句,然后说道:“那这样的话就没什么好说的了,我回去之后给你整理一份明朝藩王怎么祸害大明的资料,您自个儿慢慢看去吧。”

“你!”

朱元璋气急败坏。

朱云峰双手环抱在胸前,扭过头去,不太想理他。

这些话本来就是客观事实,他也没有恶意中伤的意思,甚至很多事情都说得比较委婉了。

像那些藩王在自己领地怎么祸害大明百姓,明朝后期几十万宗室有的富家天下,有的穷困潦倒,明亡之后,各地藩王称帝,小朝廷多达五个等等事情他都没有聊。

可以说,有明一朝,除了朱元璋时期的藩王还有点九边镇塞的作用以外,其余时候基本上都是大明江山的蛀虫,不断地啃食着大明的根基。

但显然“谎言不会伤人,真相才是快刀”。

老朱觉得这是自己引以为傲的手笔,如今却被朱云峰批得一无是处,自然怒火中烧。

朱标忙道:“这样也好,亦有后事之鉴,便可参谋参谋。父亲,如今大错尚未铸成,还有挽回的余地,切不可讳疾忌医,而一意孤行。”

“哼。”

朱元璋冷哼一声,从椅子上站起来道:“要听你自己听吧。”

他回到了自己的书屋,眉头紧锁。

朱云峰作为后世人,肯定对他做的政策有了盖棺定论,因此他并不怀疑朱云峰的话是假话。

但作为大明说一不二的开国皇帝,被朱云峰左一句农民出身目光短浅,右一句害了大明江山,脸上实在是挂不住。

何况他也并不认为就一定是自己的政策害了大明江山。

因为他觉得这些政策是目前维护大明江山的最好手段。

如果不分封藩王,又怎么合理地把下面那些骄兵悍将的兵权收拢回来?

如果不设立卫所,又怎么安置那么多大军?

如果不严格管控百姓,不让他们随意离开本地,不让他们世袭户籍,以至于流寇四起,治安混乱该如何是好?

这些明明策略都让大明江山稳固如初,又怎么可能会害了大明?

所以这必定是下面的那些贪官污吏作祟,歪曲了他的好意,将他的政策,导致大明灭亡。

想到这里,朱元璋眼中的杀意更甚。

朱云峰说他大开杀戒,导致大明灭亡,那他就更要大开杀戒,杀得血流成河。

对那些贪官污吏,便要剥皮充草,如此重刑之下,将来看哪个官员还敢如此捏造歪曲自己的国策,败坏自己的大明江山!

(本章完)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