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树在朝堂上接下了这个使命。
他将以后将军的身份统领天雄军,将以并州牧的身份整合统领并州,这就意味着他能动用的军事力量绝不少于五万人。
这是一个相当有份量的数字。
自打段颎平定羌乱以来,还没有任何一个大汉将军能统领那么多的军队,就算是段颎,最多也就指挥了三万多人打仗,超过五万人的军队,他还真没指挥过。
此战,段颎倒还真的尝试想要北上参与,但是袁树没答应他。
袁树表示自己既然离开了,朝廷里必然要留一员大将来坐镇,帮助他老爹稳住场子,段氏兄弟一个有威望一个有权力,勉强能镇住那些牛鬼蛇神们,让他们不要太过嚣张。
至于其他的,就要看袁树在并州打的怎么样了,他要是能在并州打出一些漂亮仗,那自然可以持续增强自己在雒阳的威慑力,要是不能,那就有点麻烦了。
所以不管怎么样,都是前路坎坷。
对于某些人的反对,袁树没有放在眼里,吩咐程立给他们全都记上名册,以后慢慢收拾。
他自己则整理行装,于正始二年九月二十八日下令裨将军廉达率领一千骑兵和两千步兵先一步北上雁门郡,为大军开路,而后于十月初一正式率领主力大军北上并州治所晋阳,正式前往上任并州牧。
袁树正式出发之前,除了和家人、朋友做一番告别之外,还特别注意在雒阳一心会总部召开了会议。
他嘱咐留守雒阳的一心会会员们要严格执行会规,全力执行任务,他希望等他回来的时候,六十六个良庄已经全部建成。
除此之外,就是在知行学府内发表演说,表达了自己对鲜卑人的痛恨,宣布自己不灭鲜卑终不还的意志。
然后袁树表示,并州危险,学子们还是留在雒阳比较好,等他稳定了并州局势之后,再考虑在并州开知行学府的分校,届时再让大家伙儿去并州接受他的直接教导。
这个事情还真的要好好的说明一下。
因为此前,袁树将要去并州的消息传出来,很多知行学府的学子们都感到惊讶和难以接受。
他们当中很多人抛弃进入太学的可能而加入知行学府,就是冲着袁树来的,要是袁树不在知行学府露脸、授课,那知行学府的吸引力还真就比不上传统太学。
所以不少人表示希望袁树可以把学子们都带去并州教授,免得知行学府的办理受到影响。
袁树考虑了这种情况,认为这样做是可以的。
因为再怎么乐观,自己在并州都起码需要五年的时间,因此把知行学府带到并州去是可以的,甚至是有必要的。
但是并州凶险,内外都是忧患,没有整理完成之前,他不想让这群知行学府的人一起跟着去冒险,到时候一边对付敌人还要一边派人保护他们,会很被动。
这群大多数不具备强悍战斗力的士子们会成为他的软肋,会成为他必须要顾及的一部分,这不便于他在并州大展拳脚。
这一点袁树也没有隐瞒,而是非常坦然的在知行学府的演讲中表达了出来,表示大家伙儿都是他的软肋,他不能把软肋保护在敌人眼前,无论是外部的还是内部的。
所以他需要大家暂时停留在雒阳认真学习,并且被雒阳的军队保护。
并且在受到保护的同时,继续贯彻落实他们所学到的东西。
他们需要去助农,需要将自己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产当中,或者也可以申请去其他正在建设中的良庄里实习、帮忙,如此可以增加他们的“学分”,增加被纳入一心会的可能。
是的,袁树在知行学府建立之后,进行了多次学制改革,其中一次改革就是引入了学分概念,规定最开始加入知行学府的人还算不上是袁树的门生,只能叫“学生”。
只有修满一定的学分之后,才能被认定是袁树的门生。
等学分再高一些,达到新的高度,才能被认可为是袁树的弟子。
当然了,纯粹的修学分并不是袁树所追求的,所以在学分概念创立之后,为了避免高分低能的情况出现,袁树还把助农这一环节引入了学分制度之中,规定学分分为“知学分”和“行学分”两种。
其中“行学分”需要通过下地助农的实际行动才能获得,需要知行学府的学子们有足够多的前往各地良庄或者自耕农村落进行助农行动的实绩。
如果没有足够的“行学分”,你就算“知学分”再高,最多也就只能成为袁树的门生,而无法进入到弟子的环节,更遑论成为一心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