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毅拍了下这个主管的肩膀,“这是好事啊,这种底盘结构凸起,是普通人能解决的?”
李毅记得,这种凸起,后来国产很多电动车辆上都有,基本全是结构问题,反应到具体车型上就是座舱地面会有些迷之突起,不利于打造移动空间。
滑板底盘为什么后来受欢迎?
就是因为由于采用了全线控技术,以及底盘整合了热管理系统,整个滑板底盘之上的舱体成为了一个得房率超高的大平层,不用为这种迷之凸起发愁,而且还可以实现多种组合,变换不同场景,为未来的汽车内舱设计创造出了巨大想象空间。
不过,这家伙参与过几次汽车平台还有架构的设计,那就牛了啊。
如果说滑板底盘是车身结构的第三代,那么“平台”和“架构”就是第一代和第二代。
先说“平台”,这就是车企前期设定好相同的系统、子系统以及和零部件组成的系统,然后基于这些来完成多款产品的共同研发和生产。
得益于“平台”模式,车企能够简化新产品的研发和制造流程,大幅度降低成本。
这套方案对于年销量达百万以上的车企来说非常适用。
比如说,大众汽车便是平台化模式的“忠实粉丝”。
当然,“平台”模式并非完美,因为平台之间是相对独立存在的,所以它们之间的零部件不能通用。
这一情况导致的后果是,车企无法最大化地提升生产效率和控制成本。
为了打破平台限制,部分车企开始提出了架构模式。
对于“架构”,李毅觉得,可以把它看作是平台2.0版。
因为它的兼容性更强、涉及面更广,不仅在产品设计、研发、生产上有一整套优化体系,而且还拥有一套全新的造车理念,车型之间的零部件与技术的通用率更高。
正如有人所言,架构就像是车企的武器库,将所有现在和未来需要的武器囤积在其中,等需要的时候再取出来。
尽管架构在某种程度上会比平台更具有优势,解决了平台存在的一些短板问题,但是仍然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平台对产品形成的限制。
李毅在比亚第上班时候,也见证过比亚第的汽车架构方案,但这些方案,无一例外,都存在兼容问题。
同一个架构,基本不太可能兼容轿车和后来热卖的MVP车型。
这样一来,一个车企,就需要两个,甚至两个以上的架构,这对于车辆的研发费用来说,是一个沉重的负担。
再说回滑动底盘,如果说“平台”、“架构”还是从整车维度出发,从而对产品进行各种变化,那么滑动底盘基本上已经脱离了整车的概念,成为了一个单独的存在。
因为滑动底盘本身是独立的,加上大小不会有太大的变化,所以在滑动底盘上开发的产品的变化主要体现在底盘上面的车体,也就是座舱和外观设计。
而且这里有一个点很重要,由于滑动底盘的理念是上下分体式开发,上下车体均是独立的,因此可以大大降低车企的研发成本。
一旦属于FF未来汽车的滑动底盘开发出来,李毅后续再开发其他车型,那简直就是搭积木,最重要的工作,那就是对车子外观的设计,造车就非常容易了。
从这方面来说,滑动底盘的优势是极其明显的。
而从另一方面来说,滑动底盘,为了实现上下分体式造车,滑板底盘必须采用全集成+全线控的方案。
这就要求滑板底盘将动力、制动、转向、热管理、三电等等集成在底盘,并且需要做到全线控,这样才方便以后上下车体的解耦分离。
这也是滑板底盘区别于纯电平台的最大不同点,只是虽然特斯拉引入滑板底盘概念很早,但也没真正落实。
以当时特斯拉,以及后来的大众MEB的纯电平台为例,他们的生产、设计都是以车身为核心,无法做到车身和底盘的真正分离。
而且,在实现上下分体式造车之后,滑板底盘还需具备“上下一体共同承载”的能力。
这又是不同于承载式车身和非承载式车身的一点。
滑板底盘,在开发底盘时只需定义好接口,车身随便换,这样可以实现车身与底盘的独立开发,独立迭代,实现“一底盘多用”,不仅丰富了FF未来汽车车型开发的多元性,也更可加速FF未来其他车型的研发周期和效率,从而极大的降低研发成本。
而且,当底盘和上装组装在一起时,整个车又融为一体式承载和运动,从而让车辆达到最优的操控性、安全性和舒适性。
当时李毅在网上都经常能看到关于滑动底盘的评论,很多人甚至认为,滑板底盘的出现是继“平台”和“架构”之后的又一技术革命,是具备跨时代的颠覆性作用。
想着这些,然后李毅看主管对于他刚查说的话面露不解,李毅就问道:“你毕业那会能做到这么随时随地摇人吗?”
主管想了一下,摇了摇头。
“人家遇到问题就能摇人,也是一种本事,而且,他摇来的人,我们的花多少钱?他工资的三倍?五倍?”
主管想了一下,还真是这样,“还是李工想的通透。”
李毅转头看了下,发现刚才打电话那小子,已经兴高采烈额回到了工位上,眼珠子一转,“给你一个任务,跟着家伙把关系处好,如果你们两能联合,把这小子背后摇的人挖过来,我给你们两,工资都提一级。”
看着主管重重点头,李毅走到了刚才打电话的小伙子工位那里。
“邛喆,感觉怎么样?”
“李工……”
李毅在FF未来汽车,大家最开始都是叫李总,后来随着研发的深入,很多人知道李毅工程师能力很强,慢慢一两个人改口,慢慢李工的叫法,就在研发中心这边叫了起来。
能被这么多大牛称呼“李工”,李毅还是很自豪的。
“你之前做过其他类型研发,你觉得我们这个研发方向,怎么样?”
李毅会把很多十多年后的实际产品或者概念拿出来,让大家做规划,做研发方向。
但在一些大事上,有时候也会问问基层额工程师。
目前公司对于滑动底盘的研发难度还是存在一定畏惧思想,李毅当然也在做两手准备。
邛喆仔细考虑了一会儿之后,才开口,
“李总,如果根据您的预测,电动车成为未来发展主流的话,我觉得我们的思路完全正确。”
“哦,你说说理由!”
邛喆很自信的说道:“其实都不用您预测,从国内外现有情况,还有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未来电动汽车,必然是一个搅局着。”
“甚至,电动车的打造,更简单!”
李毅点点头。
“既然未来电动车造车更简单,那么是不是可以认为,未来汽车的主要竞争点,不会再是电池电控电机这三大件?毕竟,从我们FF未来汽车现在做的事情来说,我认为也就电控有点难度。”
看着李毅笑了下,邛喆顿了一下,“当然,这是有您把这三大件替我们打造好了!”
李毅摆了摆手,“你继续说。”
邛喆点点头,“既然不是三大件,那么会不会是变成了智能化、外观、互联等因素?”
李毅不由得为这家伙点赞。
确实,后来的事实证明,车企间的差异主要就体现在了这三个方面。
比如自动驾驶的概念,还有他衍生出来的移动智能空间,这都是李毅一力主张研发滑板底盘的原因。
因为智能空间完全契合滑板底盘的所有想象。
还有就是,滑动底盘的独特优势,也注定它将会受到车企的青睐,造车企业通过使用滑板底盘,大大降低造车成本、缩短整车制造周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