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424章 鬼谷科技(1 / 2)云少陵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424章 鬼谷科技

“数芯战略计划”并不是一项短时间内会对外公布的项目,但许青山申请下来的各种资源和项目资金必须要有一个合理的去向,这样才能对外造成迷惑作用。

所以在实际的树新战略外,科技部为许青山制定了一个用来套壳的“大ai计划”,在名义上是对许青山的团队进行综合性的大量投资来推动以数学为主的基础科学ai发展。

简单来说,就是不断的开发能够辅助数学家进行科研工作的ai模型。

听起来是不是没有什么用?

那就没错了,要的就是这种效果。

作为目前全球发展潜力最强的大国,华夏在科研工作上的一举一动都会被外界密切关注着,国外也一直尝试使用各种各样的力量来对华夏的科技体系进行渗透。

也就是目前许青山并没有把工作转移到兵器研究或者核武器上,否则许青山连出行都需要配备保镖,也不能随意地出现在公众场合,防止被境外势力袭击。

但像许青山这种级别的学者,掌握的是数学和计算机,这两门非常具有可拓展性和应用价值的学科。

他的研究方向不仅只有学术界的同仁们会关注。

就连国外的政府和军方也会提防许青山被华夏政府邀请去进行更加强大的武器开发,或者核心产业突破。

毋庸置疑,芯片产业自然也是核心产业。

而华夏科技部为许青山披上了这一层皮的效果就像是在重要时期宣布多钱在建粒子对撞机上一样。

各方只会觉得牛逼是牛逼,可是也就那样,毕竟这是应用于基础学科的研究而不具备实质性的打击价值。

哪怕让华夏在基础学科上追上了又如何?

他们的导弹又不会因此打得更准更快。

他们的芯片照样要从国外进口。

只要对华夏形成了垄断,那就等于扼住了他们的咽喉。

这一项伟大的计划除了在四月份短暂的开了几次会议之后就无声无息,没有任何大张旗鼓的操作,许青山也依旧待在自己的办公室里,完成着黎曼猜想的收尾。

只不过或许是因为新得到了院士待遇,刚刚拿到的菲尔兹奖还十分热乎。

国内有一些企业颇为热忱的来到了京城找到了许青山很是大方的“自愿”捐赠了大量的科研基金,和科研资源供许青山的团队使用。

这些企业多多少少都沾点国字号背景。

毕竟要是没有点关系,他们可是连京大的大门都进不来。

像许青山这种级别的团队,可不是什么三教九流的企业,想来投资就能得到允许的。

京城大学划拨给许青山的科技园区目前也用铁皮包围了起来。学生们每天跑步或者去上课的时候,偶尔会路过那一片区,却根本看不到里面在进行着什么样的改造。

只是往往这种时候才能够看得见于国家那种强烈的决心。

时间还没有到盛夏的时节,科技园区就已经完成了初步的改造,整栋楼分成了三层进出结构,不知道的还以为许青山要在京城大学的校园内建造一所军事基地。

保密、安全,是这一片科技园区的打造方针。

尽管在人口如此众多的进程,而且还是在人流量不小的京城大学里,打造一座这样的科技园,想要保密到哪里去是不太可能的。

但许青山的计划里本身就需要有多层的套皮来完成遮掩。

华夏斥巨资支持许青山对更加深入的数学问题进行研究突破,这样的一层皮,或许能够骗得过一些不太懂科研的人,但遇到心思比较重的人,对方就会很容易想到第二层,明白自己这层皮是为了遮掩更加敏感的项目。

而这座科技园区,就是许青山安排的烟雾弹。

当然,真真假假,假假真真,京大科技园平台也确实会承载部分技术的开发和研究,甚至许青山对国内外的年轻学者们发出邀请的时候,用的也是京大科技园的名义。

但实际上的主体却是许青山这几日让邱静去新注册的一家皮包公司,独立在青山资本之外,叫做鬼谷科技。

单单看名字,谁都看不出来这公司是干什么的。

但许青山很快就赋予了它第一个任务。

许青山开发的qsks,也就是那个目前已经推广到国内外的科算软件,被许青山直接挂到了鬼谷科技的名下。

而鬼谷科技的注册地点则根本不在国内。

在许青山的特意安排一下,自己从小米拿到的一些非财政核算收入,也都用巧立名义,给到鬼谷科技,不管是从什么角度来看,邱静所注册出来的鬼谷科技都很像是许青山的财务转移公司,专门用来进行财税拆解和灰色交易用的。

许青山个人的科技园股份,也被放到了鬼谷科技去。

这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感觉,很容易就能把人绕晕,还不便溯源。

为的,就是之后许青山能更好地完成对外操作,例如绕过一些技术封锁,进行多段式的设备、技术转移,最终把东西运回国内。

也能在实在没法控制局面的时候,把专利风险都推到一个空壳上去。

许青山的计划紧锣密鼓地筹办了起来,只是在热闹的京城之中,或许很多人根本没有察觉到一股暗流在涌动。

这股暗流正在缓慢地推动着,华夏这个庞然大物往前挪动,有时候往往只需要一个节点推动一步,就会让整个社会产生巨大的质变。

只不过许青山手里的团队可根本不知道许青山在做什么。

毕竟许青山每天还是待在办公室里,不管是研究员还是学生有需求的时候,他都会帮忙指点一下,看起来就像是完全沉浸在数学问题一样,除了偶尔接一接电话出去跟人见个面之外,没有什么异常。

刘若川这大半年的时间也忙得焦头烂额的,实验室里的工作不断地推进着,他们就像是被绑了根胡萝卜在身前的牛马一样,拼了老命的完成这一项又一项的任务,除了过年的那几天稍微放松了一些,其他时间都泡在实验室里。

不过实战确实能够带动着科研人员快速的成长。

目前许青山的实验团队里,这些年轻的学者和学生们在许青山大量的项目堆积一下,一个个的学术能力进展的飞快。

且不谈,每个人各自努力拓展出来的钻研领域。

就许青山实验室里这帮学生们写论文期刊的功底,就不是普通研究生能比的。

去年参加了暑期夏令营之后成功的保研到了许青山实验室里的王虹,就是颇有代表性的学生。

这个年龄比许青山还要大上一岁多的女孩,2007年的时候成功地考入了京城大学的地球与空间物理系,随后在大二的时候转系到了数院,今年六月份才算是本科正式毕业。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