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二百三十三章 武安君(2 / 2)墨落皇朝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刚刚出城来到牟驼岗附近的曹曚,却被城外的血腥沙场给吓住了。

虽说金贼没有占据城外的牟驼岗,但他们被包围的地方,却是牟驼岗坡地的一部分。

等曹曚出城来到战场的时候,因前排枪兵、牌手的死伤太大,李鄂已经让他们后撤了几十步。

如今牟驼岗下的金贼,基本就是在无遮无拦的状态下,硬顶着汴京守军,十数万弓弩的抛射。

不是圈内的金贼不想突围,只是凌晨一刻短暂的包围,已经让他们跌入了深渊之中。

李鄂来之前,围住他们的禁军、荡北军以及城中民壮,就开始调用城中的轻型弩车了。

如今竹弩、筋角弩、巨弩、战阵弩车都已经到了战场,城墙附近的一窝蜂火箭,也在运输过程之中。

无甲状态下,想要顶着箭阵破围,也纯属妄想。

别看那短短的几十步,面对人手一张弓弩的汴京守军,包围圈里的金贼,宁可缩在尸堆中,也不敢前进一步。

只因凌晨的破围战之中,有胆气勇力的好汉子,俱被宋国枪兵戳死在了阵前。

如今曹曚能看到的便是一股股浓稠血浆,如巨蟒一般在顺着坡地蔓延。

曹曚如今也是正经见过杀场的汴京大将了,但那一条条随坡地而走的血蟒,还是看的他有些胆战心惊。

“李兄,还要射杀啊?

不若曹某请同文馆的通译过来,问问他们降是不降?”

曹曚看着脚下血蟒,毛着胆子上前给了李二头陀建议。

李鄂扫了一眼曹曚说道:

“出城不是让你劝和来的。

只要里面还有站着的,就不会停!

曹兄,你带一队禁军,去各处收摄军卒民壮,若有金贼降卒,要在城下护龙河河道中分开关押,切不可让他们聚堆。

知会城上守军,擅动者,尽数射杀。

若青城马军没了敌手,不要让他们进战场了,让他们收摄逃奔各处的战马。

同时向相州、太原、山东、河北,以及新皇那边发去联络快马,尽快恢复沿途驿站。

若军卒民壮还有剩余,便让他们带着足量弩箭来牟驼岗支援。

犹有余力,便让人打扫战场,甲胄兵器一定要无一遗漏才好……”

听着李二头陀这边命令一道接着一道,曹曚记住之后,才轻轻说道:

“李兄,莫做武安君,不详……”

听到曹曚劝诫,李鄂只是一笑了之。

灭国之战尚未开始,便是鲁智深劝,曹曚也劝。

看来大宋难以全域统合,便是少了真正能灭国的战法,或者说大宋已经不会灭族的战法了。

从凌晨围住,一直射到临近黄昏,直到包围圈中的箭山上再无一丝声响发出,李鄂这才派人去找城中的通译,到牟驼岗下劝降。

各处来报,战场已经收拾的差不多了,其他各处的战马、甲胄武器,连同金贼的毡帐皮袍,差不多都收进了城中,这才意味着决战的尾声。

下令连夜处置牟驼岗战场之后,李鄂这才应曹曚之邀,进城去妙玉观参加战后的殿议。

“李枢密万胜!

曹太尉威武!”

笼罩在大宋头顶的灭国迷雾,经李二头陀的仓促决战之后,宗泽自觉已经尽去。

所以李鄂、曹曚两人珊珊而来的时候,老宗泽便带头贺了两人一人一句。

听着许多人言不由衷的贺语,李鄂却面无表情的站在了右首第一的位置,问道:

“宗相,我方伤亡跟金贼伤亡可有了确切的数字?

曹太尉所传,向四处发出快马,以及恢复驿站的差遣,可安排妥当?

再有,金贼签军的俘虏人数可有了?”

听到李鄂问的多不是喜报,宗泽便皱眉说道:

“此次汴京守御战,我方伤亡近十万众。

城外金贼尸首数量,不算牟驼岗那边,已近二十万数。

城外金贼的甲胄、兵刃,足以再让我大宋有一直五万人的铁甲精锐,十万人的皮甲轻骑。

城外收摄的战马数量,十万有余,牛羊数量也差不多。

只是,城外的签军俘虏,却有近十万数的老弱妇孺……”

宗泽说完老弱妇孺,便不再说了,而是抬眼紧盯着对面的李二头陀。

“十万老弱妇孺?

洒家的军令,不是一颗人头一石粮吗?

曹太尉,你来给洒家一个解释……”

“这……

李枢密,金贼已降……”

听到曹曚答复的时候,不时看向对面的文臣,李鄂便冷冷的‘哼’了一声说道:

“这十万金贼的老弱妇孺,谁来养着?

河东、京畿、幽云、河北、山东诸地的坚壁清野,使我大宋每年少收粮食数百上千万石。

汴京的粮食不会用来养活他们,此去草原,他们也不会有牛马粮食。

大宋终是文治之邦,不会让他们自食其身的,这比畜生都不如。

宗相、曹太尉,你们会同殿上文臣,出一道劄子解释一下,全杀了吧。

度人出苦海,也是一桩善念义举……”

听到是果然如此,宗泽便眼观鼻鼻观心,如老僧入定一般,不再有丝毫的言语。

宗泽旁边的左宰慕容彦达,也是一般模样,新任运相梁子美则是嘴中念念有词,似在统筹缴获俘虏数量。

计相李光数次欲言又止,看了看其余三相,又看了看殿中文臣,脚掌几次抬起、几次落下,终是没有出列开口。

至于李鄂身边的曹曚,则低着头数起了李鄂甲胄上不断滴落的血滴。

至于殿上的慕容皇太后则早已陷入假寐状态,之前她欲开口劝说,却被兄长慕容彦达的眼神阻住了。

如今时候,就是汴京文臣向殿中李二头陀纳投名状的时候了。

所谓一起上个劄子,那可真是要一起的,不仅是殿中的诸人,没资格上殿的也要在劄子上署名。

为啥李二头陀要说劄子,却不说檄文、联名书之类?

只因劄子要经政事堂送到御前,还要在各有司留底。

李鄂进城之时,早就有武安君一说了,曹曚在城外所说武安君,便是对李二头陀的提醒。

如今局势,便反过来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