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当成两个汉子使,每天出工最早,收工最晚的的凌文亮、凌知青同志么?”
那副主任一听!
不禁大感意外,“啊?原来...原来这个工地的负责人同志,竟然是一位插队知青?”
“哎哟,这可不得了!这就让我有点意外了啊!”
副主任面露惊喜,“老汉...咳咳,这位老同志啊,快快快,麻烦你赶紧把这位负责人同志,给我们请过来一下....”
副主任也是陕北土生土长的人。
平常他在称呼那些老农民的时候。
按照习惯,张口就是:“那个老汉”,“哎...那个女子!过来一下”
——习惯了都。
但现在。
旁边有拿着小本本,一直在记录自己一言一行的通讯员,有他在场的情况下。
很显然,就得说点‘文明词儿’了。
老汉听到叫。
伸出一只脚,把自己的旱烟杆在上面磕掉烟灰。
随后别在腰间的裤带上。
穿着一双烂布鞋,就开始跑了起来...“唰唰唰”,“啪啪啪”....
只见这老家伙!
在河畔上走“之”字型线路,足足跑了好几分钟...
然后才把双手合拢做喇叭状,运起中气使劲的喊,“哎...!凌文亮知青同志,这边有人找!凌文亮知青同志!麻烦你,过来一下!”
“哎!来了来了!”
河畔下。
直线距离和那个老汉之间,绝对不超过5米的凌文亮。
此时他正站在一个土坝上,使劲的喊口号,“同志们...啊!加把劲...呐!
明年,亩产,600斤呀!
亩产600斤?
说实话。
就脂米县这一带,在这个时期,哪怕最好的水浇地。
亩产,通常也不会超过300斤。
但这种情况对于白家沟的人来说,都已经听得习以为常了。
保守了不是?
完全可以大胆畅想一下的嘛,士气可鼓不可泄,社员们的劳动积极性,还可以挖掘挖掘一下的嘛!
所以。
当大家听见凌文亮喊的口号,站在河畔上、双方直线距离不超过15米的那位副主任...
笑得就更灿烂了!
只听河道里的凌文亮还在喊:
“同志们...呀,加油干...呐!
明年,我们,一天三顿!顿顿吃干饭哇!!”
一日三餐顿顿有,隔三差五还能带点油;家家户户粮食多,一天三顿啃馍馍...
这可是广大陕北父老乡亲们,最大最大的愿望啊!!
大家伙儿过的...实在是太苦了!
生产队的社员们,哪个不是一天只能吃两顿?
忙时吃干,闲时吃稀。
不忙不闲,半干半稀。
哪顿饭食里面,不是红薯粉,掺玉米粉,再加野菜对付着?
饭菜实在是太差!
长年累月下来,营养跟不上不说,而且还饿的大家两眼冒星星!
每天最、最大的梦想,就是能吃顿饱饭。
一个个的,饿的晚上在梦里都砸吧嘴...饿啊!
听听!
听听人家凌文亮创造的这些口号,那是多么的鼓舞人心!!
一天吃三顿呢...而且还是干的,这能不得劲儿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