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屈从西域回来。
马车与军队,一并行动,风尘仆仆的同时,身后跟着成群牛羊与带着猎犬,挂着犬旗的部落。
这些人,来自河西,在西周的时代,他们有一个统一的称呼——狄。
以犬为友,以犬为图腾的部落。
之后狄族演化,分列成两脉,一支蟠踞河西,最后被秦人消灭的戎狄诸部,一支北上,融入匈奴与东胡生态位,成为赤狄、白狄,图腾也渐渐演化为狼,成为中原的心腹大患。
当然,这个时代,内蒙都覆盖了四百毫米等降水线,因此这里的部落、方国,都是半农半牧的状态。
所以狄族还没有分化。
他们还是半农半牧的生活。
辛屈之前走漠北,打进西域之后,看到的就是西域东疆吐鲁番、哈密地区上的庞大降雨量与水量。
东疆在温暖期的时候,应该划给河西,只有出了这两地,才算是真正进入西域。
所以辛屈横扫河西,从上边抢夺来的人口与粮食是最多的。
当然,他也没有停多久。
最短时间扫平一批人,剩下的全部交给匈部跟有鸿氏去处理。
他又不是保姆,没必要全部包揽下来。
但他的出现,也导致了河西地区的羌人、狄人势力遭到了毁灭打击。
根据这段时间的研究,羌人与姜姓关系匪浅,应该说两个部分是一个共祖。
而在大邑商看来,羌人就是崤山以西的所有部民的统称。
包括被他们赶走的夏后氏遗民,都被笼统归纳。
而辛屈这边研究发现,夏后氏依旧以大国自居,并没有被完全消灭与臣服。
姬姓势力也从山西,进入了关陇生活,积极与夏后氏合作,将不臣服他们的部落,按照图腾分化成两族。
一为山地诸姜,生活在关陇塬地与西宁乃至藏地大山之间的部落,这批人延续了商人的蔑称,就是羌人。
另一批就是生活在河西走廊,半农半牧,并且喜欢豢养家犬的部落,统一称为狄族。
但事实上,这批狄族才是这片区域的原住民,他们之中很多人都是第一批从山西往外迁徙的部落。
最远的甚至能追溯到燧人氏、雷泽氏的时代。
只是跟这些部落亲缘远了,渐渐就被排挤了。
再加上若是没有刻意维系道路,在生产力不丰的时代,交流也就少了。
所以中华大地的人类生活区,被山川地理阻隔得厉害,一次交流,都是两三年的时间,不到万不得已,谁也不想远征。
像辛屈这样远征的,终究是少数。
辛屈还有军功爵制度的框架,能够勾动上下所有人的欲望野心,但饶是这样,这一波远征下来,调动了十万人一起行动,带回来的收益也不过三十几万人口,规模看起来膨胀了,可还是因为各种原因,减损与分散了。
短时间内,燕国的力量有点分散,连带着霸府的都要重新调整。
所以他一直看着地图,准备重新调整霸府的名头与区划,尽快形成一套相对有效的军政体系,好让他的控制区能快速发展,最终形成合力。
但还是需要取舍。
就好比,东疆一分为二之后,西伯周信单独控制了高昌,那么高昌到伊吾之间,长达一千多里的土地上,就需要相当多的据点与驿站,才能维系高昌跟燕国的联系。
还有獾姒的定边营,那边已经是燕国能最低成本沟通西域跟北方的通道了。
但这路程也有两三千里,也就是骑兵部队能快速机动,才能负担得起传信的成本,不然辛屈早就撤回来了。
又看了一会儿,辛屈提笔,在帛布上写了起来。
不多时,所有将军霸府的辖区都有所改编。
镇中将军:统辖承德、上谷、赤峰、辽西。
镇北将军:乌桓属国、察哈尔、大兴安岭以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