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安帖》上边的字数不多,却可谓是一字千金——
十二月六日。告姜道等。
岁忽终。感叹情深。
念汝不可往。
得去十月书。
知姜等平安。
寿故不平。复悬心。顷异寒。
坐在对面的冯道,也是嗜好书法之人,听说是王羲之的真迹,也忍不住凑上去端详一番。
“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果然是王羲之的真迹!”
冯道感慨了一句。
刘承训把目光放在杨骁的身上,询问道:“潇哥儿,这《平安帖》,你是从何处得来的?”
“偶然所得。”
杨骁缓声道:“前不久,有个人送了我这《平安帖》,说是王羲之的真迹。”
“我不敢确定,毕竟王羲之传世的真迹太少,可谓是凤毛麟角。我却也听玉仙说是好字,故而收藏在家。”
“闻知殿下好书法,特来相送。”
一听这话,刘承训连忙摆手道:“使不得,使不得。”
“潇哥儿,如此厚礼,我实在不敢收下。”
杨骁笑吟吟的道:“大皇子,我杨骁是一个粗人,是一介武夫。”
“《平安帖》留在我这儿,一无是处。”
“正如宝剑配英雄一般,这《平安帖》,只有大皇子你能赏识,也不至于使明珠蒙尘了。”
“唉!”
见状,刘承训很是感慨,装作一副勉为其难的样子,说道:“潇哥儿,这《平安帖》太过珍贵了,传世之作。”
“正所谓礼尚往来,你送我如此厚礼,叫我怎么报答?”
杨骁听到这话,摇了摇头道:“大皇子,对我杨骁来说,区区薄礼,不成敬意。”
“大皇子你能收下这《平安帖》,那是看得起我。”
“好。”
刘承训微微颔首道:“潇哥儿,我欠你一個人情,天大的人情。”
“今后若有什么事,用的上我的,尽管开口,我一定尽力而为。”
杨骁朝着刘承训作揖道:“多谢殿下。”
他此行的目的算是达到了。
似《平安帖》尺牍这样的古董,在欣赏它的人眼中,是无价之宝。
而不欣赏它的人,《平安帖》则是一文不值……
杨骁也欣赏《平安帖》,但还不至于视若珍宝,不舍得送出去。
话说回来,王羲之的真迹着实是少得可怜的。
昔日桓玄在逃窜途中将所藏的王羲之真迹全部甩到江中;
梁元帝时期,江陵被围城,元帝命人放火焚烧图书十四万余卷,其中包括他爹梁武帝收藏的王羲之真迹七百多卷;
唐太宗还独尊王羲之书法,以重金敕购当时王羲之的“真迹”,死了,还为之陪葬。
安史之乱又毁掉一批……
这就导致,传于后世的王羲之真迹,少之又少。
最可气的是,《丧乱贴》、《孔侍中帖》、《二谢帖》、《得示帖》、《频有哀祸帖》等王羲之真迹都随着遣唐使和鉴真东渡,流入了东边的某个小岛国。
杨骁现在送出去《平安帖》的尺牍,日后未必不能再搞回来。
……
跟刘承训打好关系之后,杨骁并没有打道回府,而是领着刘玉仙,去拜访二皇子刘承佑。
话说回来,刘承佑以及三皇子刘承勋跟杨骁的关系,是较为亲近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