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0章 倭奴叛乱
“听说了吗?”
“什么?”
“昆仑洲有金矿,随便在河里淘一淘就能淘到金沙。”
“糊弄人的吧?”
“真的,昨晚皇城那边烟花灿烂,就是为了庆祝下西洋舟师带回这个好消息。”
所有的事情,必须得在当下经他手实施下去,并且让整个大明所有阶层都获利才行。
想到这里,所有人的事情又都回到了原点,那就是王任一行人是否抵达了东洲,是否将朝廷所需要的东西搜寻到了手中。
虽然心底还是不舍皇位,但一想到自己这把年纪,朱棣还是收起了继续占着位置的想法。
朱高煦说着,胡纶却道:“若是不愿意呢?”
“若是他们在昆仑洲站稳脚跟,那朝廷……”
春和殿内,在昆仑洲金矿消息以极快速度向整个江南传播的时候,朱高煦却冷静的批阅奏疏。
不多时,二人坐在一起开始谈笑饮酒
“是……”郑和脸上露出笑意,能充当朱棣父子二人的润滑剂,这在他看来便是天大的恩宠。
西角门楼内,纪纲将自己的想法全盘托出,可如今的他却不知道,他在朱棣这里已经成为了随时可以舍弃的棋子。
这是当初朱棣赐给足利义满的日本国王金印,对于足利义满来说,这是他获得外界强大支持的代表,可对于足利义持来说,这是他的耻辱。
收敛心神,朱高煦重新将心思投入到了那堆积如山的奏疏中。
正因如此,王任他们便成为了朱高煦现在最在意的一支部队。
“贪多嚼不烂,殿下过往的手段,都是稳扎稳打,步步为营,如今也是一样。”
“嗯,不错……”朱棣满意的看向郑和:“这次下西洋你得好好表现。”
“是!”郑和应下,朱高煦闻言便笑道:“还未吃饭吧,既然如此便与我一并吃了。”
“这次下西洋返回后,庙堂上的口风确实发生了变化,从一开始的抗拒下西洋,到如今的支持,全因太子殿下看山点矿,让郑和派人带那群商帮找到了昆仑洲的金矿。”
“确实需要,但不是现在,等新政推行到江西再说吧。”朱棣同样打断了陈瑛,摆手让他下去。
“按照昨日殿下的意思,应该是想在腊月前令我们出航,并且越国公杨展已经在两淮、江东之地开始了募兵。”
“你来说说,这一份金鸡纳树皮,朝廷应该卖多少价钱?”
朱高煦听后没有太大的情绪波动,只是评价道:“纪纲和陈瑛,等收拾完江左便可一并收拾。”
这么一搞,他这个老子早就在不知不觉中被这个老二架空了。
“嗯……”朱棣颔首,但心底还是有些惜才,并不想就这样杀了解缙。
如果他们失败了,那代表朝廷还得组织一次下西洋,而组织一次下西洋的成本是百余万贯。
朱高煦笑着起身,郑和也轻笑道:“刚才在西角门得了些消息,便传回来给殿下听听。”
“有点意思。”朱高煦面露不屑。
“只要陛下想,解缙遗留的这些问题,都可以作为把柄。”
“他们开采的金矿越多,朝廷赚的也就越多,而他们越深入,就需要越多的金鸡纳树皮,不管从哪個方向来看,朝廷都不可能亏本。”
说到底,他的年纪毕竟上来了,人一旦衰老,便本能的想要得到众人关心,而他又需要功绩来证明自己。
“殿下设置东洲宣慰司的意思,便是想要与当地百姓贸易,毕竟朝廷当下每年人口增加甚多,而西南与日本、吕宋等地金银开采速度未见提高,显然已经到了极限。”
自从足利义满死后,他便搬回了三条坊门邸,曾经的日本权力中心“北山第”则被冷落。
朱高煦很清楚,国家的力气可以向南方使,但北方却不能收缩,也不能让力。
自从上次几筵殿父子二人开诚布公后,他对朱高煦就没有太多的怨念和担心了。
想到这里,朱棣不免询问起郑和:“老二虽然与我说了东洲有可以治疗疟疾的东西,并且有许多大明没有的作物,但寻觅些东西应该用不了那么多的人力物力。”
思虑许久,朱棣才犹豫着开口道:“等修书结束,找个机会将他贬到云南和广西做官,让他吃吃苦头再看看情况。”
“至于东洲的事情……”
“不过这也不要紧,就那解缙的性格,他这趟贬官之路估计安分不了太多,最后也是自寻死路一条,并且还能让江左官员们挑不出毛病来。”
“奴婢领命!”郑和作揖应下,朱棣也摆了摆手示意他们退下。
北方即便没办法继续扩大自己的资本版图,也可以凭借这些资源型手工业自保。
“按照训练进度来看,大概也是腊月左右可以参与下西洋的任务。”
“嗨!”
来到朱棣面前,三人毕恭毕敬行礼,随后朱棣率先发话道:“这两人,以为他们干的那些勾当我不知道。”
只要保证大明的海军威慑力,那大明可以在任何沿海的地方倾销自己的商品,用茶叶、瓷器、绸缎、红糖来收割各国。
与其贪图昆仑洲,倒不如老老实实经营好已经到手的云南、交趾、吕宋和旧港、锡兰,争取进一步实控三宣六慰。
在他满心欢喜说出想法的时候,朱棣却反问道:“你说朝廷接手,那派谁去,派你去吗?”
陈瑛见状连忙回礼,随后缓缓退出了西角门楼内。
“是这个理,但架不住人心浮动嘛,你去江东门、定淮门看看,码头上一堆招募水手的人,听说水手的工价都到每日四十文了。”
“倒是那解缙,本就该直接杀了,倒是我父亲惜才不愿意杀他。”
胡纶汇报了一件事,而这件事让朱高煦放下了手中朱笔。
“陛下,臣以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皆为大明臣妾。”
这样的局面,老二还愿意让自己当皇帝,已经能看出他的孝心了。
“怎么来我这里了?”
见朱棣这般,纪纲只能不甘心的转身离去,至于站在一旁的陈瑛则是在纪纲走后作揖道:
“陛下,庙堂如今虽然发生了变化,但解缙等江左之人依旧桀骜不驯,臣以为他们还需要整治。”
一支不到三万人的下西洋舰队,就能和帖木儿帝国在波斯地区打的有来有回,马穆鲁克等国家就更不要提了。
虽然已经七十五岁,但姚广孝却依旧耳聪目明,行动举止与十年前无异。
只要海外利益足够,江南的那些商帮会自己想办法解决,官僚与资本融合这种在两宋就出现的戏码,在大明也一样会出现,这是朱高煦无法阻止的。
早一年寻到和晚一年寻到,这差别太大了,朱高煦已经三十岁了,他不确定自己还能活多少年。
当下的大明有一个优点,那就是“人口少”。
他这话说出,朱高煦手中朱笔停滞,片刻后继续批阅奏疏,语气平淡道:“那我就要掀开他们的老底了。”
与此同时,身处西角门的朱棣也听到了纪纲、陈瑛等人的汇报。
除此之外,当下世界找不到一个能和大明抗衡的国家,哪怕是没有经过朱高煦魔改的大明,放在世界上也没有任何对手。
北京、运河、黄河、吴淞、黄浦、大报恩寺等等工程,都被朱高煦下令缓慢进行,毕竟当下他最在意的还是江南的新政推行。
“如此环境下,唯有从东洲获取金银,才能继续铸造新钱,避免洪武年间的钱荒一事复发。”
“就算有金沙,那么远的距离,想要开采估计也十分困难。”
“没有金鸡纳树皮,朝廷想要对三宣六慰用兵,其代价不是当下的国库可以承担的。”
朱高煦顿了顿,思考过后才继续道:“这次下西洋和下东洋的船队就不要再护航商船了,东洲的事情最少在朝廷设置东洲宣慰司前,不要让任何人知道。”
“查清楚是哪些人在推波助澜没有?”他平静的询问胡纶,胡纶却摇了摇头:
“与其说是哪些人,倒不如说是所有人都参与了。”
下西洋舰队返回南京城的第二日,在朱高煦的推波助澜下,昆仑洲有金矿的消息开始传开。
资本固然是洪水猛兽,但只要完成原始积累,后续的压力就会减轻许多。
当下朱棣已经有些摇摆不定,而解缙的性子根本不可能改变,那么他的死期估计也就不远了。
郑和交代了第三次下西洋的情况和进度,朱棣听后十分满意。
“那东洲和北洲上有数千万与我等肤色相近的土人,他们有自己的国家,并且东洲和北洲有许多山脉,尤其是东洲更是生产黄金白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