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9章 佛道之争
日落月又升,斗转星又移。
转眼间,到达了第三日,第二场辩论正式开始,同一个地点,同一位挑战者,只是迎战者变了。
由张常守变为了与法兰差不多大的宋真显。
宋真显,张真元的师兄,但是不是同一个师父。宋真显原是济阴郡人,原名宋显,是济阴郡宋氏子弟,自幼喜道法,常常翻阅家中为数不多的道家典籍。
及冠以后,经过举孝廉担任了朝廷秩二百石的太常属官,待招。负责协助太常府太史令观察天象。
跟着当世的天象学者,也就是时任治历的邓廷观察四时气候,五行轮转。
这段经历为他之后的学道生涯打下了极其坚厚的的基础。
等到三十岁时,宋显学着张良,辞去了朝廷官职,前往太行山寻道。
他起初并没有直接拜入天师府,而是在拜了太行山中一座偏僻道观隐仙观的观主封静和为师,他在周围三座道观的观主见证下,将名讳录入道册,并被封静和赐道号真显。
成功拜师后,封静和给他留下了三本完善的道经,然后就拿着他的名录,前往天师府录名去了。整座道观,就剩下了他与二三个道童,不过三四人。
隐仙观是宋真显师父封静和自己出资,委托山下的小村庄的村民所建造,不大,就只有一个供奉神灵的大堂和三座可供居住的房间而已。
随后的几年,他随着师父不断地学习着道经,而由于宋真显学习速度太过于快速,封静和不得不每隔一年就要回天师府为他换取道经。
因为在天师府的规定中,为了保证道经的传承准确,每座道观,只得保持不超过三十部天师府的道经在道观内,若需要更换,可以用所抄录的道经前往天师府更换。
但是这种规定本就靠自觉,也没有人一个个的去巡查这些道观的数量,但是却没有一个人违背,毕竟能够成为天师府高功的人,极少有不良居心的。而且这也算修行的一种,就看自己有没有自我把持的能力了。
等到宋真显四十多岁,他的师父不堪路途之扰,直接打发他上山接受天师度。而对道法有天赋的他,很顺利的就通过了天师度。
原本想回去跟着师父就在小道观里修行后半生算了,但是他师傅来信,说自己又收了一个徒弟,没精力教他,让他自己留在天师府深造,千万别回来,老道还想多活几年。
因此宋真显就以天师府高功的身份,留在了天师府,渐渐地,在他天赋和努力的加持下,其道法天才,道子,道痴的名号就此传遍天师府,成为了天师府少有的精通大部分道经、道法的高功。
据说他还经常去向藏经阁阁老何玄寿请教,得到了何玄寿的认同,而何玄寿多次也传出有意在羽化之后,将藏经阁阁老的位子留给他。
天师府,晨功广场。
此时诸位道门弟子刚刚做完晨功,吃完早饭,收到比试开始的宋真显和法兰两人,直接从斋堂同时来到了此处,而众弟子也纷纷跟随两人而来。
随着张真元的辩论开始。
坐定高台的二人也睁开了假寐的双眸。
宋真显盘腿在高台的蒲团上,面容柔和的对着法兰施了一个道家稽首礼:
“无量天尊,贫道天师府宋真显,向道兄请教!”
法兰也以同样姿势,却以佛礼回之:
“南无阿弥陀佛,贫僧佛门法兰,请道兄赐教。”
在天师府待了几日,他也明白了自己的佛与他们的道都是殊途同归的,只是方法不同,包括其他学派比如儒家、法家、农家等等。
因此他很是喜欢道门对于同道之人的称呼,道兄。他所修之佛,可称之为佛道,以区别于道门的天道。
因为道门的最高果位是天,如同三清,就是天道的代表,而他们最为推崇三清之一的太清道德天尊,认为太清才是道的最终,而将其尊称为道祖。
而其余的二清解释为道祖的二身,是道祖所修持的分身。而三清分别代表道祖的三个时期,青年、中年、老年。
这与佛门的最高果位佛祖是一样的,佛门也有过去佛、现在佛、未来佛的划分。只不过他们十分推崇现在佛,也就是释迦牟尼佛,他们称之为三世。因此又将释迦牟尼佛尊称为世尊,也叫佛祖。
宋真显起先发起攻势:
“听说佛门以十戒众人,入佛门者需要持有戒律,是为出家之人,要求弟子遁入空门,舍弃亲人,专心侍佛。且还禁止成家立业,不得杀生,是为修佛?”
法兰略微沉默,思考有没有陷阱,因为宋真显与张常守不一样,他与自己都是沉浸经书数十载,已经能够深刻的理解经书中的深层含义,也能够将经书中的道理应对现实,不然何以成为高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