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陛下之命,出使天竺,使者蔡愔,今日完成使命,携使团成员十七人,贵霜使臣三人,天竺国高僧两人,沿途诸国使者十三人,高僧随从五人,请归国!”
关城之上,早就有守关的值班军官,前去叫来了玉门关的守将文克。
听到了蔡愔的一系列介绍,再看向他手中拿着的节杖,文克知道,这位是真使者,于是不敢怠慢,亲自前去查验、迎接。
关城的城门打开一条缝,文克带着亲卫几骑,慢慢朝着蔡愔两人而来。
抵达蔡愔面前两三步,文克下马,拱手道:“还请使者见谅,职责所在,不敢不察。”
蔡愔点头,然后昂首挺胸将节杖递到文克的面前,文克不敢上手,只是眼睛围绕着节杖仔细看,因为除了使者,任何人接触节杖都是死罪,而使者丢失节杖,也是死罪。
确认无误,文克又恭敬的行了一礼,然后翻身上马,奔驰到城下:“开门,迎接汉使回国!”
“吱呀呀!”厚重的城门被十几个膀大腰圆的士兵缓缓推开,露出了里面的道路。
城门大开,蔡愔向后招了招手,然后骑着马,左手控马,右手高举着节杖,带头向城内走去。
两旁的士兵皆低头表示敬意,因为节杖,代表着皇帝的意思,相当于皇帝亲临,一旁的文克也不敢走在前面,而是落后蔡愔一个身位,以示尊敬。
虽然蔡愔十分激动,但是毕竟手中拿着代表着皇帝的节杖,所以能够控制住自己的情感和动作,只是落泪,没有太大的举动。
但是身后的众人再也忍受不住了,有的突然坐地嚎啕大哭;有的沉默不语;有的跪在地上,双手合十,这是在路上信了摄摩腾和法兰的佛教。
按理说,他们远在他乡,内心十分空虚,而两位佛教高僧就在身边,日夜讲法之下,很容易就改变了信仰。
但是没有,整个汉朝使团,十八人,就只有一个信了佛,而且这人还是汉人与匈奴人的混血。
除了有一段时间是语言不通外,最主要的还是他们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对于佛教的一些礼仪,不敢苟同。
也因为这种原因,摄摩腾和法兰两人对汉国的儒学产生了极大地兴趣。
众人在阳关的关城内剪完头发和胡须,舒舒服服的沐了一次浴,换好准备的汉服,一身收拾利索了,只是皮肤依旧粗糙。
不过这也能体现出他们此行的艰苦,因此他们没有多耽搁,只是过了两日,就上路了,接着往雒阳赶去。
因为虽然此地是大汉的国境,但是距离国都雒阳,还有上千里的距离,这也让第一次来大汉的贵霜使臣和西域诸使臣,深深感受到了这是一个怎样的大国。
永平十年
九月
蔡愔带领的使团成功回到了大汉的国都雒阳,这座雄伟的,人力难以匹及的城池,第一个展现在他们面前的,就是一眼望不到头的高耸的城墙。
从历史上来讲,雒阳洛阳作为一座城池来存在历史是悠久的,只是比起朝歌来说差了一点,但是也算是天下名城。
洛阳,始建于周朝,西周的周公在此地修筑洛邑,以镇抚东边的殷商遗民。东周时,周王朝正式迁都洛邑,它作为一座都城正式登上历史舞台。
然后到了秦汉时期,秦朝将洛邑变为成周城,作为三川郡治所,也是关东重镇。前汉时期,洛阳的名称正式确立,它作为大汉镇守关东的重镇,多次被汉帝下令加宽加高城墙。
直到光武帝登基称帝后,攻下洛阳,将洛阳作为临时都城,但是还是希望迁入关中长安,但是后面长安被赤眉军焚毁,关中凋敝,又有隗嚣在陇西威胁。
再迁入长安已是不妥,于是将关中的一些礼器全部迁入洛阳,正式将他定为大汉的国都东都,将长安作为西都陪都,为了体现大汉的尊贵,光武帝将洛阳改为雒阳。
因此,第一次看上去,就有一股历史的厚重感,和作为军事重镇的铁血感。
就连一直保持威仪的两位高僧,嘴里的经文也念得越发的快速了。
进入雒阳,呈现的却是与城外不同的,另一个世界,繁荣、嘈杂、雍容、严肃、宽广、逼仄,这些词可以同时出现在一个地方,但是却没有丝毫不妥。
这就是大汉吗?此时,在他们的眼里,大汉已经是作为整个世界,唯一强大的国家存在了。
这一路走来,让人生畏的国土距离,而且他们听说这才是横跨大汉的一半距离;护送使团回京的边关的精锐骑士,在他们眼里,这些人都是他们国家能够上史册的人;还有这个他们根本就想象不出来的巨大国都。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