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衎是元帝刘奭之孙,中山孝王刘兴之子,母亲是卫姬。
由于新帝年幼,自然而然就由王莽代理政务,得到朝野的一致拥戴。
此后王莽的政治野心逐渐暴露。他开始排斥异己,先是逼迫太后王政君赶走自己的叔父王立,然后拔擢依附顺从他的人,诛灭触犯怨恨他的人。大司徒孔光是三朝元老,深受王太后和朝野的敬重,但为人胆小怕事,过于谨慎。
王莽先任命他的女婿甄邯担任侍中兼奉车都尉,然后又封其子孔休为褒成侯,以奉祀孔子。又封周公的后人公孙相如为褒鲁侯,奉周公之祀。
这一举动使得王莽尽收天下儒生之心,同时也让孔光对其言听计从。
于是他利用孔光上奏的影响力,充当自己排斥异己的工具,上奏弹劾何武与公孙禄,将他们免去官职。
后又以各种罪名陆续罢免了中太仆史立、南郡太守毋将隆、泰山太守丁玄、河内太守赵昌、河东太守张贺等二千石以上的高官,剥夺了高昌侯董武、关内侯张由等的爵位。
与此同时,王莽逐渐开始提拔大量自己的亲信和心腹,以其堂弟王舜、王邑,好友白宣为腹心,用自己的亲信甄丰、甄邯主管纠察弹劾,平晏管理机要事务。
王莽平时表情严肃一本正经,当想要有所获取利益的时候,只须略微示意,他的党羽就会按他意思纷纷上奏,然后王莽就磕头哭泣,坚决推辞,从而对上以迷惑太后,对下向平民百姓掩盖自己的野心。
而白宣之所以如此支持王莽,只因为王莽说:“如果不将大权尽收我们的手中,就如同哀帝一般,纵使有心改变天下,但是也会被丁明、傅太后之流阻止,只有真的大权在握,没有任何人敢反对我们,我们就能够强势推动我们决定的措施。
你要知道,懦弱与妥协,可换不来天下大治,万世太平。如果能让百姓过上盛世的生活,需要付出的代价就是让我身败名裂,或者死无葬身之地,那就让我一个人承担好了。
白兄,我将最后一次这样叫你,因为自此以后,我将不再妥协,前方虽有千般难,我也要义无反顾的趟过去,如果伱信任我的话,请跟上我,如果有一天你认为我变了,你想要退出,甚至是反对我,我也不怪你,谁叫我王莽这辈子就只有你这一个至交好友呢?”
白宣看着谦谦微笑的王莽,好似回到了当初两人见到的第一面,是了,这种事怎会如此简单呢?巨君在前方顶着如此大的压力,我竟然还要怀疑他,真该死啊。
“将军,我知道了,请继续前行吧?我白宣将会成为你身后最坚定的道友,不为别的,就为了你相信我,你我同志而已。”
所以之后,不管王莽做出什么决定,白宣都会坚定地支持,哪怕这个举措看上去不那么光明,不那么对。
有人身在黑暗,却心向光明;有人身在光明,却心在黑暗。白宣懂王莽是哪种人。
而对于白宣的行为,在朝歌的白贯对其心知肚明,不过他对于当今天下之乱,也有些束手无策,之前师丹所提《限田限奴书确实是一个好办法。
但是依照白贯的眼光看来,这只能够缓解,不能够根治。
白氏自有情报,特别是对于底层的情报,一直是历代家主最为重视的。
如今地方豪族与平民的土地之争,白贯是看得一清二楚,在白贯看来,要根本解决这个问题,只有两个办法,一是彻底将豪族打倒,将土地全部分给平民。
二是将平民所有的土地彻底的剥夺,将平民彻底的打为底层的耗材,断绝其读书、识字、晋升的所有机会。彻底的固化阶级,即奴隶的儿子永远都是奴隶,哪怕你再天才,贵族的儿子永远都是贵族,哪怕你是个傻子。
第一个办法,是与天下所有的除了平民的人为敌,而平民因为其眼光所限,一定会有大量的人背叛,转而屠杀同为一个层面的其他平民,所以以目前白氏的力量和平民的状态,根本就不可能实现。
第二个办法,白贯就是想想就闷得慌,这件事就是灭绝人性,强行将大部分人消除人籍,这与自己家族的祖志不符,这是与家族存在的意义相背驰的,而且发现一个,白氏绝对是要拼尽全力去消灭的,哪怕粉身碎骨,家破人亡。
当初的秦朝,也有一部分这样的原因,其重视法家,愚民,不拿底层百姓当人看的大政策,正是白氏就算举家破灭也要反抗的原因。
正因为白氏历代家主看透了这个问题,但是又没有方法,所以才对于登上天下之主的位置不感兴趣,在以家族为主的白氏眼中,耗费巨大代价去登那个注定要覆灭的天子之位,是十分愚蠢的选择。
所以,这才是白贯没有反对白宣全力支持王莽的原因,哪怕是他已经发现白宣对于王莽的状态有些不对了。
试试吧,万一他成功了呢?也因此,白贯开始了对其弟,白室的培养。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