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7章 王霸道杂之,天道
虽然汉帝推行了重视儒学的诸多政策,但是在朝堂之上,在地方上,对于官吏的任用,还是多用法家官吏,使得深受儒家教导的太子刘奭不满。
太子刘奭是许皇后和汉帝在民间时所生,虽然许皇后已死,但是汉帝一直没有动摇过改立太子的心,又将没有子嗣的王婕妤,立为皇后,由她抚养太子。
一日,儒家的大臣杨恽、盖宽饶等因为讥讽汉帝扬儒又抑儒而被下狱,太子听闻后连忙找到汉帝道:“陛下使用刑罚略有点过分了,治理国政应该以宽民柔政为先,本就应该多多重用儒生,怎可以因为讥讽朝政而被下狱呢?”
汉帝顿时变了脸色,厉声道:“汉朝自有汉朝的制度,本来就是‘王道’‘霸道’兼而用之,怎能像周代那样单纯地使用所谓的‘德政’呢?
更何况那班俗儒不能洞察世事变化,最喜好厚古薄今,连‘名’与‘实’之间的区别都分不清,怎能交给他们以治理国家的重任!”
说完了这番话,汉帝又长叹一声道:“乱我家者,太子也!”
但是鉴于对已故许皇后的感恩与报答,他最终没有更换太子。
太子不服,回到府邸询问自己的老师白炵,白炵倒是看得开道:“此乃帝王心术,正适合治国理政。”
但是一旁的少傅萧望之则是不同意,他一心只想要儒家大兴天下,巴不得天下每个人都出自儒家,便说:“此诚陛下为奸人所惑,治理国政,当然是用儒生为上乘。”
白炵若有所指的看向萧望之,萧望之笑着回应,摇摇头,白炵道:“罢了罢了,老头子我还是老了啊,其中尺度把握,还要太子自己抉择啊,天命如此,岂能因人而改?”
于是在举行完石渠阁的儒家经学会议后,向汉帝辞去了太傅一职,只是专心担任祭酒。
纵使太子千般挽留,白炵只有一句“万事万物,自有天定,顺天者昌,逆天者亡,古往今来,皆如是也。”
这是这个活了九十几年的天下名儒一辈子的所得,也是其为白氏回报的最后一句话。
“万事万物,自有天定,顺天者昌,逆天者亡,古往今来,皆如是也。”已经到了耄耋之年的白斌看着白氏近几百年中最聪明的人从长安传来的话,陷入沉思。
“原来如此,这就是天道运行的规律吗?这就是我白氏流传至今的原因吗?”
“曾祖父,孙儿去下面调查过了,情况可能不容乐观。”白斌之曾孙,白渡之孙,白克之子白贯将自己的调查结果递给白斌恭敬道。
白斌放下白炵的箴言,接过白贯的调查结果。
“果然如此!”
只见调查结果显示,当年那支随着光信公和修武侯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白氏铁骑,因为百余年日久承平,已经成为了骑不动马,挽不了弓的少爷军,老爷军。
而白国的基层官职也被白氏公族、王氏、苏氏、全氏、原氏把控。
特别是白国权贵日久增多,底层的族人和国民几乎已经没有了出头的地方,如今在白氏,出人头地,实现阶级跨越的方式
甲:读书,考入白氏学府,就可以完成第一步,之后可以去太白书院深造,或是去太学,通过太学成为汉朝官吏,也有机会被白国聘用。
乙:经商,朝歌身为天下最繁华的城市,已经有了三十几万的市民,其中有十几万都是往来的商人,因为这里有天下最宽松的经商环境。
除了这两种途径,原生的白国人几乎没有了其他途径,白国国内的官职,几乎被白氏和其他各氏的大族子弟垄断,甚至于还不够他们瓜分。
而白国的军队,也完全成了白国大族镀金和养老的地方,五千人的骑兵,能够符合战斗要求的可能只有千人。
“曾祖父,这可不是好现象啊,以前我们还能凭借白国好的教学向外输出人才,缓解国内的压力,可是如今天下其他大家族氏族也在崛起,不断把控着本地的官职,拒绝外人进入,已经很少能够让我们插手的了。
就算是那些曾经划分出去的白姓公族,对于我们本家向当地安插人手也是已经有些不满。再这样下去,可以预料到的是,国内一定会掀起混乱。”
白斌叹息道:“我又何尝不知道呢?不然怎么办?向那些没有犯错的,与我白氏相连上千年的氏族动手?恐怕我们还没动手,内部就都乱了,我们已经和他们杂糅在一起了,分不开了。
况且,这也是事情发展到如今这种状况的必然,只要我们能够比天下其他家族发展的更快,他们就会一直在我们的后面,要先乱,也是他们先乱,只要他们乱了,我们就有存活下来,涅槃重生的机会。”
“您是说朝廷?”
白斌颤颤巍巍的起身,白贯连忙上前搀扶,祖孙俩走到院子中,白斌抬头看着天上的繁星。
“你知道为什么我们白氏有许多次取刘氏而代的机会而不为吗?”
“不是说,顾忌白氏之名吗?”
“此为一方面,还有另一方面,毅公说过:‘欲戴九旒,必承其重。’惠简公说:‘位高者易寒,位卑者易燥。’景昭公说:‘水满则溢,位高而不受己。’
这些话,都有异曲同工之妙啊,我说:‘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不是白氏不想居于天下最高的位置,而是不能,因为我们还没有找到占据高位而不被摧毁的方法啊。
你看那姬姓,占据高位八百年,最后终究被赢氏所代,而赢氏更是如此,仅仅二十几年的光景,就被刘氏所代,而刘氏还能占据高位多久呢?我们不得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