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232章 阴谋破灭,君臣和睦(2 / 2)君子以懿文德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而长公主和燕王刘旦,自觉罪孽深重,自杀。

大鸿胪白斌被任命为御史大夫,自白烔之后,白氏又重新担任了三公之一。

汉帝因为霍光挫败上官桀等拥立燕王刘旦的计划,封其为博陆侯。

而在扫除政敌后,作为上官皇后的外祖父,又加上大将军、大司马、光禄大夫、辅政大臣的霍光“威震海内”,而身为朝堂“万年青”的白氏认可霍光的能力,支持他,所以使他成为大汉这个天下最大政权朝政实际上的决策者。

汉九年元凤三年

汉帝十六岁,正式加冠,亲政。

大赦天下。

但是霍光依然掌握朝政,因为汉帝自认为能力不如他,再加上又十分相信他的品行,决定仍委政于霍光,并赐其剑履上殿,见帝不拜,进宫不需要传递的特权。

虽然汉帝给予了霍光极大的殊荣,但是他仍然紧守君臣之礼,没有用过一次汉帝赐予的剑履上殿,见帝不拜的权限,对待汉帝仍然是毕恭毕敬。

但凡有大事小事,仍会进宫与汉帝商量,由是更得到了汉帝的信任。

汉十三年元平元年

六月二日

年仅二十一岁的汉帝刘弗陵因病崩逝,群臣悲痛不已,鉴于刘弗陵在位期间委任贤臣,识破奸逆,故而上谥号“昭”,容仪恭美曰昭;智能察微曰昭;德礼不愆曰昭;德辉内蕴曰昭。

又商议庙号,但群臣都认为昭帝的功绩恐怕还不足以立庙,所以按下不表,但是均认为,大汉以孝治天下,为百姓作表计,可以上“孝”字,是为大汉孝昭皇帝。

由于昭帝早逝,没有子嗣,所以群臣商议新帝前来长安主持丧礼。

最后大将军霍光认为昌邑王刘贺,年岁不大不小,又没有复杂的背景,又是武帝的孙子,合适作为昭帝的继嗣,继位为皇帝。

其他人见霍光都这么说了,便同意了,随后派人前往昌邑国迎接新帝。

“诏令昌邑王:派代理执行大鸿胪事务的少府史乐成、宗正刘德、光禄大夫丙吉、中郎将利汉征召王,乘坐七乘的传车前往昌邑国在长安的府邸。”

诏令来到昌邑国的时间是半夜午时,所以刘贺就用火烛照着打开玺书。

看完玺书,刘贺只感觉一块大大的黄金砸在了自己的头上,一夜都激动不已,于是在当天中午就启程前往长安,下午就到了定陶,赶了快一百三十五里,使得侍从人员的马一匹接一匹的死在路上。

因为觉得成为了皇帝,所以天下的东西就应该予求予取。

故而一路不仅耗费民力财力去寻求奇珍异宝,还放纵奴仆劫掠民女。

很快刘贺抵达霸上,大鸿胪在郊外迎接,主管车马的驺官奉上皇帝乘坐的车子。刘贺让他的仆从寿成驾车,郎中令龚遂同车。

天明到广明东都门,龚遂提醒道:“按礼制,奔丧望见国都就要哭的,这已是长安的东郭门。”

刘贺难为情道:“我咽喉痛,不能哭。”

到了城门,龚遂又劝他哭,刘贺则回答道:“城门和郭门一样的。”

将到未央宫的东门,龚遂说:“昌邑国的吊丧帐篷在这个门外的大路北,不到吊丧帐篷的地方,有南北方向的人行道,离这里不到几步,大王应该下车,向着宫门面向西匍匐,哭至尽情哀伤为止。”

这次刘贺同意了。

七月三日

刘贺接受皇帝玺印和绶带,嗣孝昭皇帝后,继承帝位,却并未谒见高庙,又按照礼制,尊汉昭帝皇后上官氏为皇太后。

七月二十一日

昭帝下葬于平陵。

昭帝在位时,由于年岁太小,故而政事多出于霍光,直至昭帝成年,自认为德行能力不如霍光,所以仍委政于他,由此君臣之间相互信任,又在朝廷安危的关键时刻,平定了政变,保持了汉廷的稳定。

在霍光的建议下,昭帝仍然运用武帝末期的严刑峻法,重视吏治。但是不同的是,其并不纵容官吏随意解读汉律,而是着重于调查民间疾苦及冤案、官吏失职等事宜,处置了纵容反叛的少府徐仁、廷尉王平、左冯翊贾胜胡等人。

又先后四次察举贤良,并在田千秋辞去丞相之位后,任命同是农家大师的田延年为相,由是表明重视农耕的态度。

不仅如此,其在位期间解决了匈奴多次入侵、西南夷多次反叛的问题,又派出名臣傅介子解决了西域不服的问题。

汉廷派出傅介子前往楼兰,以发放汉廷赏赐为名,携带黄金锦绣至楼兰,于宴席中斩杀楼兰王安归,另立在汉朝的楼兰质子尉屠耆为王,并改其国名为鄯善,迁都于扜泥城。

另外还加大了太学的博士数量,使得太学的博士数量来到了百余人,进一步有效地助长了民间积极向学的风气,并对于文化的传播起到了重大的推动作用。

(本章完)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