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1章 见微知著
随着上官氏和霍氏决裂的消息越传越远,一直传到燕国。
燕王刘旦是武帝第三子,与广陵王刘胥是同母兄弟,是当今汉帝的哥哥。
早在武帝时期,因为太子刘据作乱,而被废弃太子之位,正当武帝在抉择谁为太子后,燕王刘旦就已经蠢蠢欲动了,甚至派出了使者前往长安,代替自己向武帝问安,同时联系朝中势力,让他们出言支持自己。
可是武帝是何种人杰,一眼就看清了他的目的,为了让其他的诸侯王打消对太子之位的觊觎,武帝直接下令将燕国使者斩杀,断绝他们的臆想。
见到武帝动刀了,刘旦一下子就老实了,什么动作都不敢做。
如今听到朝中上官桀和霍光不和,又打听到长公主又对霍光有怨恨,便知道自己的机会来了,于是派人悄悄潜入长安,与上官桀联系。
就这样,上官桀、燕王刘旦、长公主、丁外人暗地里结成了对抗霍光的政治联盟,即使他们的最终目的不一致,但是都对霍光这个挡在他们必经之路上的拦路虎产生了敌意,所以这个联盟的第一目标就是除去霍光。
由此,即使有着白氏的暗地相助,霍光还是有了些掣肘。
汉五年始元五年
杜延年建议行文帝时期政策,提倡节俭、对民宽和,霍光采纳,诏令三辅、太常各举“贤良”二人,各郡国察举“文学”一人。
汉六年始元六年
二月
霍光召集抵达京师的贤良文学,商议罢黜盐、铁、酒等专营政策。在会议上,从民间来的贤良文学与主管经济的御史大夫桑弘羊就包括盐铁等经济政策在内的武帝时期的内外政策,展开了激烈论辩。
七月
会议结束。通过这次会议,霍光成功利用贤良文学批评和打击了自己的政治对手,赢得了天下大氏族的比较广泛支持,但也使得官营政策有所收缩,罢黜了郡国酒榷和关内铁官。
为了实现自己对丁外人的承诺,也是将长公主一派拉拢到自己这边来,上官桀就派人将记录下来的霍光过失,告诉给刘旦,让他给汉帝上书告发霍光,并替丁外人求侯爵之位。
刘旦见有自己的用武之地了,很是高兴,于是一封洋洋洒洒的奏书就来到了汉帝几案前,因为之前金日磾、上官桀与霍光的关系,所以每当霍光休假外出时,就由金日磾和上官桀代替他处理国家大事。
而桑弘羊因为在武帝时期杰出的经济政策,而一直延续至今,使得他经常自夸功劳,并以此作为替子弟谋官的资本,却屡屡被霍光拒绝。
于是桑弘羊与霍光之间的矛盾也慢慢激化。
另一边因为金日磾的去世,就变成了由上官桀,独自填补霍光休沐外出时的空缺,即使如今两人不和,可是霍光遵循礼制,仍然让上官桀代替他沐休和外出的政务。
虽然如今霍光尽量很少沐休和外出,但是霍光是人,不能日夜待在官署,所以总有上官桀代替处理政事的时间。
于是燕王的上书就在霍光休沐的这一天,来到了汉帝的面前。
“臣燕王刘旦恭请圣安,臣看古书,特别是春秋,书上说:子路的姐姐死了,一周年后他还不脱掉丧服,孔子便批评他。
子路就说:‘我不幸,没有兄弟,因此不忍心脱掉为姐姐穿的丧服。’所以说‘看人的过失,可以知道他仁与不仁’。
如今臣与陛下只有长公主这一位姐姐,陛下隆恩让丁外人侍奉公主,可是名不正则言不顺,所以臣以为,丁外人应当封赏爵号,以防皇家名誉受损。”
汉帝看到奏书后,没有急于处理,而是等到霍光上班后,向其询问意见,霍光则是坚持不同意,认为丁外人只是侍奉长公主,于国并没有功劳,随意封侯赏爵,只会降低朝廷威信。到最后,受损的还是陛下。
汉帝暂时同意了霍光的提议。
之后燕王又上书:“臣听说大将军霍光把郎官和羽林军都集中起来在上林苑操练,长安周围的道路上都戒严了。”
又说:“原中郎将苏武从前出使匈奴,被拘留二十年而不降,如此坚韧不拔,忠诚向汉的人回朝后才当上典属国典客。
而大将军府中的长史杨敞无功,却当了搜粟都尉,不仅如此,霍光又擅自选拔增加自己幕府的校尉。
霍光如此专权放纵,臣怀疑他有图谋不轨之心。臣愿意归还符节玺印,回京入宫侍卫,提防奸臣的意外之变。”
这下子,汉帝就有些怀疑刘旦的做法了。
虽然如今汉帝只有十四岁,但是由于霍光的亲自教导,加上他自己也颇有天赋,基本的明辨是非,汉帝还是没有问题的。
又有上官音成为皇后,她身边自带的嬷嬷颇有见解,而经常来找她玩的汉帝也听多了嬷嬷的老成之言,使得汉帝能够学会的东西就更多了。
至于皇后身边的嬷嬷,则是安陵上官氏派来的,为的是防止上官音在宫中受到伤害,原本上官桀是不同意的,可是上官安却同意,他认为自己女儿在宫中无亲无故,有人帮助和教导,总是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