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三十八章 四面楚歌(2 / 2)吃瓜的猹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大魏的统治在他的手中,变得岌岌可危,也让曹叡不得不思考,这是不是上天对他的惩罚。

人在做,天在看。你能骗得了天下所有人,但却不可能欺骗了上天。所以,上天才会发怒。

曹叡算是看出来了,真正的天命,或许真的不曾变过,还是在刘,或许也可能在曹,但一定不是在袁。

既然人力注定无法胜天,那么再努力又有什么用呢?

趴在母亲坟墓前一顿大哭之后,曹叡的眼睛里失去了神采。

……

洛阳。

在曹真兵败之后,无论是汉军还是曹军,人们都以为,这场仗已经结束,洛阳已经是汉军的囊中之物了。

但司马懿却是展现出了极其高超的指挥艺术,在所有人都不看好的情况下,硬生生顶住了汉军的猛烈攻势,让诸葛亮望城兴叹,却是寸步不能进城。

司马懿本就是防守达人,极为擅长龟缩神功,所畏惧者,唯独是汉军的“震天响”罢了。

而随着战争的进行,司马懿对于“震天响”的应对手段,也是愈发纯熟,只要己方不依靠城墙防守,不让敌人逼近城下,就能基本消除这种武器的影响。

而魏军的士兵,也逐渐对这“震天响”熟悉起来,知道它不过是一种奇特的新式火器罢了,而绝不是什么天雷下凡。

少了这层来自上天的神秘感,“震天响”震慑人心的本领,也是大幅降低。

而随着诸葛亮军不能迅速拿下洛阳,魏国的战争机器,也在迅速开动。

曹魏朝廷迅速集结起了两支兵马,一南一北,向洛阳方向飞速挺进而来。

北边一支,约有一万多人,由平原太守孙礼率领,沿黄河一路西进,绕过荥阳,已进入河内地界。

南边一支,约有三万多人,由青州刺史王凌统领,自扬州都督区昼夜兼程赶来,如今已经进驻许昌,距离洛阳也已经不远。

一旦让这两支军队逼近洛阳,与司马懿形成配合,局面对汉军一定会非常不利。

诸葛亮得知消息之后,即刻命吴懿率两万人南下,在阳人县驻防,抵御南线王凌这支兵马。

对于北线孙礼,却是鞭长莫及,只能把希望寄托于仍处在太行山中的周默军。

却说周默在太行山里沉寂数日之后,终于与赵云取得了联系,才得知诸葛亮军已经北上,与赵云军一起对洛阳形成了包夹之势。

马谡道:“难怪我们在这里待了这么多天,敌人却是毫无动静,不来攻我。原来是他们的屁股都着火了,根本顾不上我们了。”

经过这几日的养精蓄锐,周默军的战斗力已经完全恢复,得知洛阳之战正在如火如荼进行之中,各部将士无不摩拳擦掌,想要原路返回,翻越太行山南下,支援丞相,攻克洛阳。

而周默在这边谋划多日,也不是啥都没干,在派往河东寻找赵云军的哨骑迟迟不归之后,他大约已经预料到了一些情况,早就预备着南下的计划了。

早在数日之前,周默就派了一支人数不多的奇兵,大张旗鼓北上,计划走井陉下太行山,进入河北。

自古从晋地出太行,就有八条主要道路,称为太行八陉。

周默当初翻越太行山进入上党,走的是太行八陉之一的太行陉,再南下返回河内,走的也是太行陉。

而井陉,则是太行八陉中另外一条主要的道路。当年著名的韩信背水一战,就是发生在这个地方。

周默的意图也很明显,就是要假装出一副模仿当年韩信背水一战,绕袭邺城后方的气势来。

虽然周默此番佯攻的投入并不算大,但他很清楚,曹魏经过洛阳一战,已经成了惊弓之鸟,突然听闻一支汉军出现在邺城北侧,如何能够不慌?

而韩信背水一战的故事,也是人尽皆知。曹魏经验丰富能征善战的将军,已经基本都派到各地了,朝中多半只剩下一些纸上谈兵的老儒,他们若是听到周默效法韩信出井陉而来,如何能够不信?

只要他们慌了,就会调兵遣将,前来防守邺城,只要他们调兵了,周默的计策也就达成了。

事情果然如周默所料,邺城很快得到消息,在井陉一带发现大量汉军,疑似正是之前攻破洛阳的周默主力,满朝公卿听闻此事,无不大惊失色。

而曹叡刚刚经过了曹真一事的打击,已经是心灰意冷,称病不朝,只在后宫和嫔妃们寻欢作乐,将朝政全都托付给了陈群等人处理。陈群急忙以朝廷名义下诏,四处调兵前来拱卫邺城。

当周默主力大军已经出太行陉南下,再次进入河内地界的时候,已经同样走到了河内境内的孙礼军,却是忽然收到了来自邺城的急报,命他即刻北上,保卫邺城。

同样收到邺城调兵令的,还有驻扎在河内郡治怀县的一支万余人的兵马。

以至于当周默大军翻越太行山,再次进入河内的时候,整个河内郡已经是一片空虚,无人防守。

周默没有遇到任何抵抗,便一路进军,再次进驻温县,并派兵夺回了孟津渡口。

至此,位于洛阳的司马懿军,已经是四面楚歌的境地。

西边函谷关,东边荥阳虎牢关,南边伊阙关,北边孟津渡口,已经全部落入了汉军的手里。

之前守卫洛阳的魏军之所以能够团结在司马懿周围,齐心协力抵抗汉军,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因为他们还有北边这一条退路。

能打,就打。打不过,还能跑。

可如今,连最后一条退路都没了,人们如何能够不慌?

洛阳城内,充满了焦虑不安的气氛,众将纷纷向司马懿建议,放弃洛阳,朝着一个方向突破,方有生还之机会。

而司马懿却是端坐在中军大帐之中,稳如泰山,任凭众将如何恳求,脸上都是一副闲庭信步,毫无畏惧的神色。

“大将军,你快说句话吧。眼下四面被围,军心将散,当如何是好?”

“十日,大家只需再坚持十日,必有转机。”

司马懿笃定地道。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