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甥实在愚钝,还请舅舅解释一下。”
“诸葛亮的意思,是想让我重投蜀国。提及王冲之事,是想借机拉近关系,且也不再计较我误杀其姐夫之事。而提及刘封之事,也是想说,此事为刘封之过失,与我孟达无干,只要我愿意重投蜀国,也不会再以此事来为难于我。”
“就算诸葛亮对舅舅心怀诚款,可陛下对舅舅也非常不错啊。以魏强而蜀弱的天下大势,舅舅完全没有必要理会他诸葛亮。”
“非也。”孟达道,“蜀中有谶言曰,陛下即将于不久于人世。依我之见,此谶玄妙,绝非妄言。一旦陛下病亡,魏国朝中再无人能照拂于我,而无论是曹真还是司马懿入主荆州,此二人都非可信任之人。我们之间的关系,绝不可能再像夏侯尚当年那样鱼水和谐。”
“而诸葛亮这个时候写信于我,是因为其也相信了此谶言,正欲借机图谋北伐,又害怕我从后方袭取其汉中,故有此书信。”
邓贤道:“既如此,叛魏归蜀,亦是一条不错的出路啊。舅舅如今已封亭侯,若是重归蜀国,诸葛亮怎么也得给舅舅封个上庸侯,才算有诚意吧!舅舅何不现在就修书一封,向他讨要官爵?”
孟达一笑道:“不急不急,如今陛下还在世,情况尚未可知也,如果陛下吉人天相,转危为安,我不仅不会叛魏降蜀,反而一定会趁诸葛亮北伐之际,率军直插汉中,背刺其后方,令诸葛亮首尾不能相顾。如此大功,陛下一定会重重赏赐于我。”
“而即便陛下不幸崩殂,莪们也要待价而沽,一定不能表现出急躁来,否则是卖不出好价钱的。更何况,到时候比我们更着急的,是他诸葛亮。我们只需静观其变。甚至……”
想到这里,孟达邪魅一笑,大声道:“取纸笔来。”
很快,邓贤送来纸笔,孟达挥毫泼墨,修书两封。
一封回寄给诸葛亮,只不咸不淡地套了套近乎,问了问蜀中妻子的近况,不知她有没有改嫁?夫家又对她如何?而全文通篇,都没有提及任何有关叛魏归蜀之事,仿佛是没有看懂诸葛亮的信中暗语一般。
另一封信,孟达却是更加重视,因为它是写给东吴荆州牧陆逊的。
他诸葛亮想要东三郡,难道陆逊和孙权就不想要吗?
东三郡这块肥肉,既然谁都想要,那么,价高者得,又有何不可?
这才叫公平公正,童叟无欺嘛。
想到这里,孟达哈哈大笑起来。
……
数日之后,汉中。
周默正在陪魏延饮酒。
魏延因为自己的计策不被诸葛亮所采纳,一直闷闷不乐,多喝了几杯之后,便又开始吐槽了。
“丞相太过谨慎了,我军无论数量,装备,还是战斗经验,都不如魏军远矣,北伐首要优势,便胜在出其不意,如果只将目标放在陇西,即便断陇之策成功,又能如何?”
“雍凉苦寒之地,胡虏各怀心思,两汉数百年来,都是叛乱不断,岂是那么容易安抚的?他们何尝不会被魏国收买,到处生乱?”
“只有一举定鼎关中,占据八百里秦川,才能真正获得良田沃土,足以养兵三十万。也只有到那个时候,我们才有资格与曹魏一较高下。”
“丞相真的太过怯懦了!”
周默无奈地摇了摇头,道:“文长此言,跟我说说便罢了。切不可到处乱说。若丞相本人听到,倒也无所谓。只怕有小人从中作梗啊。”
魏延闻言却是脖子一梗,大声叫道:“不就是那杨仪吗?我魏延可不怕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