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有了规划,郑家明打了午饭到宣传科吃,坐着翻阅资料,思考人生。
目前来看,文艺工作者待遇不错。
新中国成立初期,20世纪50年代的稿酬并不算低。
当时的稿酬标准是,著作稿每千字为4元、6元、8元、10元、12元、15元。
翻译稿为每千字3元、4元、5元、6元、8元、10元。
同时期职工的平均月薪只有40元左右,一部长篇小说却能得稿费数千元,就是万字左右的论文亦能得200元。
按照购买力来算,50年代的作家稿酬能让后世的扑街作者泪流满面。
靠着可观的收入,很多作家在京城买了房,一整套四合院,面积不小,尚且有人需要请佣人来照顾生活起居。
钱赚得多了,自然遭人眼红记恨,再有56年全民工资改革,文艺工作者同样名列前茅,相当一部分作家被评定为文艺一级,拿国家工资,一个月能有345元,接近行政六七级。
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
要三个半易中海这样的八级机务工人,才能顶一个文艺一级的作家。
于是在58年上面出台文件,削减了作家稿酬,反响不小,一部分人支持,一部分人反对。
随后几年采用新的付酬制度,一方面减少了基本稿酬,又在印数稿酬方面,采用递减的办法,印数稿酬以千册为计算单位,实行累计递减的方式,印1到5千册,每千册按基本稿酬的8%付给。
如一部20万字的书稿,印4万册,每千字以15元计算,则作者可得稿酬减少40%。
即便这样,文艺工作者生活依旧滋润,有的不要稿酬只领工资,有的不要工资只领稿酬,还是能让一家老小过的有滋有味。
新规出台后反对者不少,建国初期,国内很多制度基本照搬老大哥,这部分人认为文艺工作者不该被区别对待,遂又恢复旧规定。
反反复复,来回倒腾,终于在1964年,也就是明年,才总算确定。
比起之前的好日子,明年的大改会让文艺工作者的整体收入下降百分之三十至四十,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总之,现时期走文艺一路是最快最有利的赚钱途径,曾有作家十年过后返回京城,如此长的时间过去,人家还有2000多元的家底,寻常人根本比不了。
当然了,富贵险中求,机遇同样伴随着风险,要想在这条路上走得稳当,除了自身根正苗红,还要有坚定的心志,以及绝对的立场。
不管怎么说,郑家明要想保证自身和家人的安稳,钱,永远是绕不开的话题。
“关键要怎么操作?”
他苦思冥想,难度着实不小。
首先是自己根本不可能记住前世所熟读的各种名著小说,中译中是别想了,没那过目不忘的能力,能记住个大概剧情的,可供他改编注水的。
如《活着》、《平凡的世界》等,这种经典中经典,他要敢碰,除非想死。
当然,人类对画面的记忆点高于文字,也可将后世一些刷过好几遍的主旋律电影扒皮后进行改编扩展。
可问题的关键是,那些玩意儿不是特种兵就是把观众当傻子忽悠,自己看过的,想要从中找出一部精品,又要适应现在时代,属于难上加难。
网络小说就更不用提了,斗气化马、唐门弃徒,就算不碰雷区也没人能看懂,写出来第二天人就可以拉去埋了。
“难啊~”
头疼的郑家明一手扒饭,一手翻阅着桌上报纸资料,逐渐从繁琐的信息海中,摸出一条清晰脉络,不禁灵光一闪。
“文艺文艺,怎么能记住文,忽略了艺呢?”
........
红星小学。
“麻烦你了冉老师。”